第二百五十一章 十一衛

“父皇這是在防著俺啊。”

朱高煦最近大腦袋瓜越來越聰明,再加上設身處地,他馬上就意識到,這裏面父皇固然有把南軍良將調走,借機徹底整合南軍殘部,確保對大明所有軍隊的絕對控制權的考慮。

恐怕也未嘗沒有一石二鳥,讓自己遠離親信將領和部隊的打算。

畢竟,自己是要去北直隸主持變法更化的推行,而北直隸地區,也就是所謂的“靖難三府”北平、保定、永平,又恰恰是燕軍的起家之地、根本所在。

父皇肯定會想到,若是有親信燕軍部隊在自己身邊,自己也來一次靖難之役可怎麽辦?

所以,既然放自己去北直隸,恐怕代價就是自己不能碰軍權。

一絲一毫都不能。

當然了,這也不意味著父皇就一定是刻意針對自己,畢竟不管自己是否抽到北直隸,父皇恐怕都會這麽做,大哥去北直隸,也是一樣的結果……

父皇的真實目的,恐怕還是抽調走南軍良將,借機徹底整合大明所有軍隊,把軍權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裏。

“回陛下,臣以為此事是極妥當的,徐輝祖、平安、盛庸,雖有悖逆之舉,但如今已然順服,又皆一時良將,棄之可惜……諸將在北地素無根基,將諸藩獻還朝廷的三護衛一部分交由他們指揮,既可以做到互相制約不使某支軍隊做大,又可以發揮這些良將的能力。”

這邊茹瑺則是斟酌著回答道。

至於徐輝祖、平安、盛庸等人,會不會成為當地的軍頭,這點茹瑺連提都沒提。

想要在完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把一支前身為藩王三護衛的軍隊抓在自己手裏,做到如臂指使,甚至演化成為私人武裝(家丁化),沒有個數十年的工夫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你當朱棣瞎嗎?

第一步就不成立,這些將軍每一任沒幹幾年大概率就被朱棣調走了,朱棣安排這件事,就是用來發揮這些南軍良將的能力,臨時整訓、指揮這些藩王部隊的。

大明的邊軍家丁化,是二百年後的事情了。

軍隊的事情,文官集團本就無權幹涉,明初洪武永樂二朝尤其重武輕文的,武臣勛貴集團實力強大,一票開國、靖難的武勛坐鎮五軍都督府,文官半點插嘴的余地都無。

在姜星火前世的歷史上,直到土木堡之變,把勛貴集團打包帶走,重武輕文的勢頭才逆轉過來,文官集團開始逐漸占據上風……直到明朝中晚期演變成了病態地重文輕武,文臣把武將當成走狗一般,同品階的武將見了文官要下跪磕頭。

所以,朱棣對於軍隊的調整,真的就是借著茹瑺這個忠誠伯,通知一聲六部尚書,半點商量的意思都沒有。

不過茹瑺還是盡職盡責地提出了最後一個疑問。

“陛下,那是讓他們去西邊統兵,還是東邊。”

“當然是東邊。”朱棣面色冷寂道,“用歸用,朕也只是給他們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可不是讓他們去天高皇帝遠的地方享福的。”

對於曾經的敵人,雖然朱棣打算重新啟用,但絕不意味著朱棣輕易寬恕了他們。

朱棣打算,借刀殺人!

這便是說,北部防線的西段,肅王、慶王,早已獻還了三護衛,這六個護衛的兵馬,朱棣早已派將領前去整編重訓了。

北部防線的中端,秦王(朱棣二哥一脈)、晉王(朱棣三哥一脈),始終沒有獻還三護衛,朱棣諸事繁多,暫時沒精力管他們,也不打算直接動武……之前讓丘福和顧成集結軍隊威嚇了一下,又挑撥其子嗣內鬥,現在秦王和晉王都老實多了。

而北部防線的東段,代王的封地已經被削,遼王的封地也遷到了荊州府(均為朱允炆所為),燕王朱棣裹挾著寧王朱權靖難,谷王前段時間行謀逆之事被朱棣圈禁。

也就是說,北部防線西段的五個塞王防區裏,原本的三護衛由於藩王們都不在封地了,雖然在名義上獻還給了朝廷,但現在基本處於半癱瘓的狀態。

這也是為什麽朱棣要派人重新整頓北部防線的原因。

靖難之役,不僅把幾大塞王的兵馬全都糾纏了進來,而且隨著朱棣的二十余萬燕軍主力南下,現在大明帝國的北部防線東段可謂是極度空虛。

徐輝祖、平安、盛庸等南軍名將需要戴罪立功,給朱棣做三件事情當投名狀,方才算是真的落地。

第一件事情,便是名義上的整頓原本代王、谷王、遼王防區內的衛所和剩余護衛兵馬,充實北部防線。

第二件事,用這些非燕軍嫡系將領和部隊,在不遠的將來,作為朱棣的“刀”去對付一直捏著三護衛不肯獻還的秦王和晉王這兩大塞王。

第三件事,處理完了秦王和晉王,接著為朱棣北征大漠做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