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打破內心枷鎖的朱棣

暗室裏,拿著斧頭鋸子等物的錦衣衛們開始了一陣改造。

很快,房梁上對準了下方位置的索輪吊索就安裝完成,從外面墻壁牽引繩子的孔洞也鑿了出來。

兩個負責廷杖打板子的錦衣衛大漢將軍,被紀綱從北鎮撫司特意召了過來,用來操作索輪吊索。

這裏便是要說,明代錦衣衛打板子的工夫真是一絕。

這些負責行刑的錦衣衛大漢將軍都是經過專門訓練的,先在一塊磚頭上打,打出本領了,在磚頭外面包上薄薄的宣紙,再練功夫……練到怎麽樣才算到家呢?就是一板子下去,磚頭碎了,宣紙沒壞,所以朱元璋時代有一些官員被廷杖活活打死也就不奇怪了。

這兩個大漢將軍乃是朱元璋時代就負責廷杖的了,錦衣衛解散後調到了別的衛所,如今下崗再就業上崗,經歷了一輪對建文文臣的手感恢復訓練後,如今已是重回巔峰狀態。

手裏的勁道,比朱高熾的兩個貼身太監拿捏的可穩當多了。

再加之兩人配合多年,可謂是默契無間。

調試了幾番後,兩名大漢將軍同時緩緩抽動繩索,大鉛球亦是從索輪吊索上慢慢墜下,下墜的速度甚至平穩到讓人驚嘆。

只能說,這是個手藝活。

這種辦法能夠確保大鉛球平穩降落在一個極小的固定區域內,而且扭秤實驗的相關器材不被外界因素影響,而在固定區域內,則需要分別用兩個“V”形板子固定住,避免兩個大鉛球跟其他地方產生碰撞。

最後一次實驗,便是檢驗姜星火所謂“萬有引力”到底是否真實存在的一次。

因此,無論是朱棣還是朱高熾、朱高燧,全都屏息凝神,絲毫不敢眨眼地看著暗室裏正在下墜的大鉛球。

懸掛著大鉛球的繩索,在兩名大漢將軍的手裏,以某種令人驚嘆到叫絕的操控水準,穩穩地降落在了預定位置。

可是。

鏡子還是紋絲未動。

“姜星火第一次出錯了嗎?”朱棣的心頭,忽然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朱高熾亦是怔了怔,反而松了口氣。

如此一來,既然“萬有引力”這東西證明不了其存在,那麽自然也就談不上威脅天人感應,繼而動搖皇權了。

然而,就在下一刹那間。

琉璃鏡所反射的光點,瞬間變遠!

看著眼前的一幕,幾人頓時有些發愣。

“這……是怎麽回事?這世上難道真的有所謂的‘萬有引力’存在?”朱高燧有些驚訝地問道。

“父皇,我覺得這便是姜先生所說,兩個大鉛球導致小鉛球的引力不平衡,繼而使得小鉛球的平衡狀態被破壞了。”朱高熾緩過神來道。

而朱棣的腦海裏,則劃過了《姜先生講課記錄》裏面的那段話。

“如果萬有引力存在,那麽鉛球之間互相吸引,必然導致這個三角形的‘扭秤’發生微微偏移。只要‘扭秤’發生了偏移,哪怕非常微弱,只動了微不可查的一點點,那麽韌性很好的金屬線也會帶著鏡子同樣發生偏移,鏡子所折射的光,就會移動出較大的距離。”

眼前的實驗,毫無疑問地向他們證明了這一點。

畢竟,兩個大鉛球根本就沒有挨上小鉛球。

而放置小鉛球的‘扭秤’和放置大鉛球的‘V’形木板之間,也存在著距離,兩名大漢將軍的手非常穩定,並沒有觀測到一絲一毫的波瀾,甚至刻意放在上面的沙土,都沒有產生振動。

這就是數十年如一日,隔著宣紙打豆腐練出來的手活。

事實上,這並不是什麽誇張的描述,在姜星火的前世,哪怕科技如此發達,很多工作,反而依舊是人手比機器還要穩定。

譬如在航天領域,有個特殊工種叫做固體火箭發動機藥面修理工,0.5毫米是航天固體發動機藥面精度所允許的最大誤差,而車床和機器人手亦或是特殊機械,都不能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手活極穩的大國工匠們用金屬刀具,將火箭或導彈發動機內裝填好的固體火藥一點一點地削切、修整至設計要求的型面,以滿足火箭及導彈飛行的各種復雜需要,整個過程不能出現一絲一毫的疏忽和紕漏。

所以,眼前的實驗結果,已經是這個時代能在排除所有誤差和人為因素,得出的最靠譜的結論了。

——萬有引力,存在!

“再試幾次!”

朱棣忽然吩咐道。

兩名大漢將軍自無不可,隨後,又開始了幾次扭秤實驗。

然而在眾目睽睽之下,全都無一例外地成功了!

琉璃鏡上的光點,每次都會小鉛球被大鉛球所接近,而產生晃動。

而小鉛球以及扭秤,明明紋絲未動,甚至在投進暗室的光線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連浮塵都未曾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