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星辰大海

樹下,卓老頭不由地在心頭感嘆。

“經天緯地之才!”

這幾個字不是用來形容的,而是字面意思。

從洪武朝的風風雨雨中走來,卓老頭從來沒有見識過,世界上竟然真的存在這般有才華之人。

不僅腦海中的想法堪稱是天馬行空,不拘一格。

而且對於各種事物的本質和原理,也有著相當高超的認知與掌控能力。

在卓老頭看來,姜星火這顆聰明絕頂的大腦,簡直就是一部智慧無窮的寶藏,可以讓人輕易的找到苦求不得的答案。

“老先生,您怎麽了?”

看著身邊陷入沉默的卓老頭,姜星火有些疑惑。

“哦,沒事兒,咱們接著講。”

回過神來,卓敬擺擺手。

“好的。”

姜星火點頭隨後繼續問道:“地球儀上關於如何定位,也就是經緯度的測定已經講完了,還有什麽要問的嗎?沒有現在就下課了。”

說罷,姜星火打了個哈欠,暗示自己已經困了。

沒辦法,物理學和數學,確實容易催眠。

姜星火低頭看著地上列出的一串公式,自己都覺得看的有些暈。

不過姜星火認為,這節物理課的意義還是很重要的。

原因無他,如果想要給予程朱理學致命一擊,那麽姜星火認為,在“宇宙觀”這個角度入手,是比較恰當的。

為什麽?

因為程朱理學的宇宙觀,是沒法實證的。

換言之,都是空想出來無法證實的。

而我的學說,宇宙觀能夠證實,自然就遠遠強於你這種宇宙觀不能證實的。

還是那句話,實踐才是檢驗事物道理的標準。

我的道理擺在這裏,大家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

你的道理又在哪呢?

存在於虛無之中的天理嗎?

抱歉,我看不到耶。

然而,然而,明明鄭和自己托著長髯的手都麻木了,此時竟然還有心情繼續問問題!

姜星火困得腦瓜仁疼,卻也不得不硬著頭皮準備回答。

“還有最後一個問題。”

姜星火嘆了口氣:“你且說罷。”

鄭和大約也覺得有些不好意思,連忙道:“真的最後一個問題了。”

“那便是說。”鄭和小心翼翼地欠了欠身子,“即便能在海上知曉具體的緯度和基本準確的經度,又該如何確定自己到哪了呢?”

鄭和非常關心這個問題,之所以鄭和要冒著身份暴露的風險,繼續問這些有關於航海的問題,就是因為這些問題,很可能能在危險的時候,救他的命!

這一點都不誇張。

波濤萬丈的海洋裏,定位,比什麽都重要!

而偏偏鄭和出海,至今用的還是色目人做領航員。

也就是說,航海定位這種核心技術,還不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裏,至少需要幾次遠洋的磨練,禁海多年的大明遠洋艦隊才能做到徹底熟悉航路。

所以,作為大明遠洋艦隊的實際負責人,鄭和對此,自然是一千個一萬個上心,哪怕此時的他的手都已經舉麻了。

聽到這個問題,姜星火也不由地捏了捏眉心,反問道:“現在航海,是怎麽測算速度的?”

鄭和如實說道:“用的是流木法。”

“說說。”

姜星火也不是全知全能,對於華夏古代遠洋航海技術,有些還是不太了解具體原理的。

經過鄭和的一番解釋,姜星火方才明白過來,這個“流木法”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流木法”最早起源於三國時代,那時候吳國的海船就已經能抵達萬裏石塘一帶了,隨船的人寫下過《南州異物志》一書,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在船頭上把一木片投入海中,然後從船首向船尾快跑,通過看木片是否同時到達,來測算航速航程,也就是“流木法”的雛形。

而到了如今的大明,用的還是這個古老的辦法,只是稍作改進而已,便是說把一晝夜劃分為十更,靠燃香來計時,還是把木頭扔進海裏,然後人跟著跑,如果同時抵達就算標準,而如果人先到叫不上更,木片先到叫過更。

每一個更的距離是五十裏(也有說法為六十裏),如此一來,自然可以算出船只在海洋上的航速和航程。

“流木法”的優點是能夠計量路程和測算速度。

缺點是……有點廢人。

聽完後,姜星火沉吟刹那說道:“先提個意見。”

“姜先生請指教。”

“指教倒也談不上。”姜星火苦笑道,“你不覺得這個測速方法有點廢人嗎?而且,若是海浪大怎麽辦?木板或者木塊、木片之類的,一個浪不就給打沒了?總不可能一直都是風平浪靜讓你觀測吧。”

鄭和也有些無奈,只說道:“自古以來都是如此,也沒有太好的改進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