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六章 哀莫大於心死(第4/4頁)

韓琦立刻道:“河東地界當然是屬於我大宋領土,這是毋庸置疑的。”

語氣非常堅定。

雖然他一直主張維系與遼國的關系,但張斐這麽問,他必須要堅定這一點,要不堅定這一點,那他就是罪人,你把遼國的領土劃給咱們宋人,你想幹什麽?

張斐道:“韓相公可有證據。”

韓琦點點頭道:“老夫在經略河東時,曾查閱過相關證據,並且得知皇庭要傳老夫作證,老夫還特地向官家申請,從朝中借來一些證據。其中有一份證據,就是在太平興國五年,當時左拾遺直使館張齊賢上書太宗的一份奏章中,就明確提到在河東初平之時,嵐、忻、憲、代等地,未有建立軍寨,以致敵寇經常襲擾,此文中還具體提到雁門、陽武二寨。

而之後,我朝在當地也建立一些軍寨,用於防禦契丹人南侵。老夫也從朝中借來當時河東地區的布防記載。”

說罷,韓忠彥便將相關證據全部呈上。

張斐在一一看過之後,又問道:“既然這都是屬於我大宋領土,為什麽會出現爭議,當地的遼人比我們宋人還要多?”

韓琦回憶起往事,不免有些怔怔出神。

張斐道:“韓相公?”

韓琦一怔,緩緩開口道:“當年太宗聖上消滅北漢後,曾下令遷徙百姓入河東,可是不久後,雍熙北伐便以失敗告終,我朝戰略被迫由攻轉守,而當時遼人就經常南下劫掠,導致遷徙河東的計劃也只能暫時擱淺。

之後為了防止遼人南下寇抄,當時的潘美將軍采取堅清壁野的戰略,下達禁令,禁止百姓在當地耕種,並且在當地建設堡寨,以求控制住南北交通要沖,而遼國也識破我們的意圖,在北山險要,也建立堡寨,與我軍對峙。

而在這一時期,其實也確定雙方的邊界。

問題就出在澶淵之盟後,因為根據澶淵之盟,雙方罷兵,不再兵戎相見,在之後的二三十余年間,這河東軍備廢弛,駐守在當地士兵,是日益減少,當時修建的堡寨也都漸漸荒廢,但是遷徙禁令卻未有解除,而這也就為以後的禍端給埋下了伏筆。”

張斐問道:“此話怎講?”

韓琦解釋道:“正是當地駐軍減少,堡寨消失,導致我朝對於那片地區疏於管理,以至於許多遼人翻過北山,進去我國領土耕種,而我朝百姓卻因禁令不得進入。

而這期間大概有三十余年,差不多已經換了一代人,這導致當地遼人就認為那些土地,應該是屬於他們遼國的。

直到慶歷元年,邊州來上訴朝廷,北民蘇直、聶再友侵耕陽武寨地,這才引起朝廷的重視。”

張斐問道:“當時朝廷又是如何應對的?”

韓琦嘆道:“當時陽武寨的官員與遼國使臣經過一番商議,確定在淳縣西北陽武寨的地界劃分。”

張斐問道:“是如何劃分的?”

韓琦道:“東至買馬城,南至黃嵬大山腳,西至焦家寨,北至張家莊。”

張斐問道:“這是最初的界限嗎?”

韓琦道:“實際上界限向南移動了二十余裏。”

張斐道:“也就是說,經過此次談判,遼國將他們在河東的邊界線,向南推進了二十余裏。”

韓琦點點頭。

張斐低頭看了眼文案,道:“但即便是根據這條界限,天池等地並不包括在內。”

韓琦又道:“在慶歷三年的時候,再度引發爭議,原因是一個名叫石廷的北民再度越界侵耕我朝領土。”

張斐道:“結果呢?”

韓琦道:“雙方再度調整淳縣以北的地界,但是地界調整與之前劃定的,差別並不大。

而之後仁宗皇帝,便決定在邊界處挖塹壕,以此為界,但是在慶歷五年,北民杜思榮又越過塹壕,侵耕天池以北的土地,但當時此人並未進入天池範圍。”

張斐問道:“當時朝廷的應對又是什麽?”

韓琦沒有做聲。

張斐等了一會兒,又低頭看了眼文案,道:“根據之前原告所言,朝廷只能再挖塹壕,對方再侵,朝廷再挖,此言是否屬實。”

韓琦點點頭。

張斐道:“不過我對韓相公所言,是略感不解,一個北民的侵耕,就能夠迫使我朝將整條邊界線南移?”

韓琦沒有做聲。

外面也是一片死寂。

正所謂,哀莫大於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