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六章 老爺們!卷起來吧!(第4/5頁)

司馬光站出來道:“皇庭是一種制度,又不是一個人,公檢法本就是互不統屬,且相互制衡,而且根據上回公檢法改革,有專門審理此類案件的皇庭,實在不服上面還有大庭長,倘若不交予皇庭審理,那又如何做到政法分離。”

趙頊點點頭道:“這大小案件都必須要交予皇庭審理,禦史台若有鐵證,不需要為此擔憂。”

彭思言見皇帝都這麽說了,只能退了下去。

趙頊又道:“關於官制改革,諸位有何建議?”

王安石立刻站出來道:“陛下,如今司法官署已經得到整合,那麽行政、財政,也都應該整合,臣建議將差遣官名權合一,至於那些閑散官員,則是讓他們先去事業署或者公檢法應試,擇優取之,如此才能做到政令通達,有責必究。”

不少官員站出來支持,他們以前是很反對這麽幹,因為這可能要裁官,但今時不同往日,司法權太強大了,行政、財政若得不到整合,怎麽去與司法抗衡。

當然,這也是基於事業署,目前很多人其實都想進入事業署,那些閑散官員可不是自己想躺平,他們也想摸一摸權力,是朝廷不給他們事幹。

趙頊稍稍點頭。

王安石又道:“此外,根據目前制度,知府、知縣不再需要管刑罰,臣以為可以根據稅入來考核官員的政績。”

司馬光立刻跳出來道:“這樣的話,官員們不都得唯利是圖。”

王安石眼中閃過一抹笑意,“官員若以百姓之利是圖,司馬尚書認為也是錯的嗎?”

司馬光愣了下,“你此話何意?”

王安石道:“根據目前的稅法來看,想要增多稅入,就必須要增加百姓的收入,官員要想獲得好的政績,就必須要為民著想,讓百姓的財富增長,這種唯利是圖難道不行嗎?”

司馬光愣了下,“可是官員若為政績,強征百姓的稅?”

王安石笑道:“司馬尚書難道忘記自己建設的公檢法。”

司馬光當即是呆若木雞。

張斐不禁暗笑,這王安石心裏裝著的全是司馬光啊!

這他跟王安石早就商量好的,但王安石剛才可以直接說明的,他留個破綻,就是故意等司馬光,以便於消遣司馬光一番。

趙頊點點頭道:“如此甚好,利國利民,也較為公平,往後若想要升遷,則必須拿出政績來。”

以前都是差遣制,官員每三年輪換,混個幾年不出事,就能夠升上去,個個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如果名權合一,不搞輪換,就是要讓官員們卷起來。

想要升官,享受更高的俸祿,就得拼命的幹。

當然,這場會議,主要是確定一個大方針,接下來趙頊又跟各部官員商量具體怎麽整合。

首先,名權合一,以前的官制,主要是分為三類,官、職、差遣。

尚書、侍郎、縣令、這都是屬於階官和散官,最早是誕生於前朝留守的官員,這些官員趙匡胤肯定是不會用的,那就給錢,讓他們不鬧事。他們就是有名無實,憑著官階拿俸祿,子孫後代又憑借恩蔭入仕,都稱之為寄祿官。

與之相反,差遣官就是有權無名。

這就是為什麽宋朝的官員沒有多少階級感,階級高都是階官,沒有權力,那些有權力的官員會怕他們嗎?

如今就是要求名權合一,就是將他們的官名都給差遣官。簡單來說,就是知縣變成縣令。

那些寄祿官就要去事業署、公檢法應聘,應聘不上的,只能是直接裁掉。

職官指得就是各種學士,這一類官員,基本上都是科舉上來的,宋朝取士,是非常猛的,但是職位有限,故此給他們各種學士職稱,到時有空缺,皇帝直接任命,差遣官員都是學士出來的。

這一類官員是有才幹的,是等著上崗,如今他們要麽進立法會、公檢法,要麽就進事業署,事業署主要就是邸報院、醫院和學院。

他們就不需要應聘,是由別人舉薦,或者他們自己要求,如果朝廷有需求,他們馬上就能夠回來補缺。

整體看來,不是裁官為主,而是得讓他們都幹活,創造價值,別在那裏躺平了。

因為目前這個制度,確實是需要更多的人力。

然而,這官制改革,其實只是名義,實際上是權力改革。

司法權其實已經整合完畢。

當下最重要的就是財政大權,改革策略還是跟司法權一樣,以整合為目標,以前是分散的,現在全部集中在一起。

財政大權主要分中央和地方。

中央就是歸戶部和三司。

最終決定在戶部下面,只設轉運司和發運司兩大部門,轉運司管各路稅賦和漕運,他們的依據是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