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五章 貨幣化(第6/6頁)

而公檢法又是追求公平、平等,小部族當然願意跟著宋人走,他們在這裏不但不用交稅,還能受到公檢法的保護,跟任何人發生糾紛都是打官司,大家都一樣,跟唃廝啰混,每年都得繳不少保護費。

蔡延慶笑道:“那不知王宣撫使有沒有跟皇庭或者檢察院吵架?”

王韶愣了下,“那倒是經常吵,尤其是範鎮那老頭,一根筋,怎麽說都不明白。”

蔡延慶呵呵道:“範老先生到底年紀大了,精力難免不足,等哪天將蘇檢察長調過來,你就知道其實範老先生挺和藹的。”

二人越聊越投機,將庭長、檢察長批判的是體無完膚。

真是又愛又恨。

……

這宋朝雖然談不上地大物博,但也是可以做到每天都悲喜交加。

西邊欣欣向榮,可河北那邊又決堤了。

雖然這回決口不大,但是你老是這麽搞,也不是個事啊。

不得不說,這河北百姓是真的苦啊!

幸運的話,一年一個災,不幸運的話,一年來兩三個。

誰都別活。

不過目前來說,河北沮喪的氛圍在慢慢散去,希望的種子,種了下去。

原因就在於公檢法的到來,在程頤他們的努力下,河北公檢法發展的也非常不錯。

當然,這裏面其實沾了去年賑災的光,以前朝廷哪會撥這麽多錢給河北,少讓你們交點錢就算不錯了。

但是在百姓看來,這全都是公檢法的功勞,因為法制之法就是要捍衛他們正當權益。

如今河北百姓都積極支持公檢法。

呂惠卿來到一個小山丘上,但見頂上或站或蹲,有著三十余人,一邊視察著下面的洪水,一邊在泥土上畫著。

這些人正是大名水利學府的院長侯叔獻和他的學生們。

“呂轉運使來了。”

侯叔獻見到呂惠卿,立刻走了過來,問道:“有多少百姓受災?”

呂惠卿道:“大概有七百余戶,幸虧我們早有預警,多半都保住一條性命,但是田屋都被洪水給沖走了,好在朝廷剛剛又撥了一百萬貫給河北,可以很好地救濟他們。”

侯叔獻點點頭。

呂惠卿又問道:“院長可有商量出結果來?”

侯叔獻嘆道:“東流淤積,難以清除,想要回河東流,真是難於上青天啊。”

呂惠卿道:“還是得北流?”

侯叔獻又道:“但如今北人又在邊境挑事,朝廷會答應更改河道嗎?”

呂惠卿道:“或許這回會答應的。”

他雖在大名府,但一直在關注京城,他也聽說了立法會的事情,黨爭不是那麽激烈,即便改道東流,王安石也不會有太多危險。

其實他一直留在這裏,就是要等到這最後的決定,到底是東流,還是北流。

這一次決堤,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他們期盼的。

因為水利學府經過研究,還是認為北流比較穩,但問題是東流是具有政治和戰略意義的,他們也不敢輕易選擇北流,萬一北流也遇水患了。

去年賑災,他們一方面加固東流,另一方面則是疏通北流的河道,但這河道以工代賑,是沒有財富增長的,這就是為什麽,唯獨河北地區,沒有看到一個泡。

如今又決堤了,河水還是往北走,那是河水自己的選擇,跟他們就沒有關系。

倒不是說,他們沒有擔當,不敢負這責任,只不過他們還沒法用科學來證明東流,還是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