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八章 真正的金融(第3/5頁)

張斐在河中府,並沒有鹽鈔的屬性,主要發行還是根據範祥、薛向他們制定的通商法,鹽鈔的主要作用,還是為邊州籌集糧食,不是根據貨幣情況來發的。

趙頊問道:“不通過三司嗎?”

王安石道:“三司豈知各地的錢幣情況,提舉常平司常年與商人打交道,是清楚的知道,各地的具體情況。”

趙頊猶豫片刻,便點點頭道:“就依先生之言。”

繞開三司,他也喜歡。但隨後,他又笑道:“看來先生在此次試行中,吸取了不少教訓啊!”

王安石立刻道:“其實臣的新法,都是吸取先人的經驗,然後根據我朝情況,進行調整和完善,而非是臣首創,若無成功經驗,臣又豈敢建議官家。”

有人說王安石是拗相公,孤傲、剛愎自用,這個說法沒錯,但這都在於他的主張和理念,他相信通過財政政策,是可以扭轉財政赤字的。而不是在於具體手段,他的新法全都不是他想出來的,就沒有一項是首創,全都是總結前人或者今人的經驗,且都有成功的案例,他才拿來用。

只要這個辦法是符合他的主張和理念,他就能拿來用。

張斐的超級財政機構思想和鹽鈔、鹽債,都非常符合他的主張,當時他得知這個計劃,是欣喜若狂,也是他親自批準的,元絳才隨著張斐的計劃去做,沒有他的批準,元絳真不敢那麽幹。

如這些辦法,他馬上就能夠吸收,為我所用。

此外,他這麽急著跟趙頊建議,也是受局勢所迫。

他心裏也清楚,皇帝可能對新法已經有所動搖,所以他必須做出調整,來堅定皇帝支持新政的決心。

另外,公檢法的成功,以及皇帝對公檢法的親睞,注定他的法家思想是難以有所作為,新政將會受到公檢法的監督,他也無法獲得如商鞅的權力,做到一言九鼎。

這其實是很麻煩的事。

他必須要做出改變。

這裏他借用了慈善基金會的方式,通過給商人的投資和借貸去直接獲取盈利。

而且,這能夠幫助他,避開冗雜的官僚體系,去操控全局。

這就是王安石和司馬光最大的區別,司馬光壓根不認同這些理財思想,他的政策只有一點,休養生息,輕徭薄賦,即便這個政策能夠賺到錢,司馬光也會認為這是歪門邪道,只可贏得一時,而不可長久,長久必傷民。

王安石對於理財的手段,是推崇備至,他很快就能吸收這方面的知識,然後用於自己的政策。

……

見過王安石後,趙頊又親自召見司馬光,如今可是兩翼齊飛,不能顧此失彼。

司馬光跟趙頊談得事就非常簡單,就是公檢法聘請寄祿官的事。

我們公檢法的責任就是執行,是要求最高得部門,如果什麽臭魚爛蝦就往我公檢法扔,那如何能行,而且,公檢法能夠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就在於公檢法是能夠直接裁掉不合適的人。

那些寄祿官可全都是大爺,都已經懶散慣了,來到公檢法,他們要是出工不出力,那怎麽辦,當大爺養著?

這會帶壞我們公檢法的風氣。

而這些寄祿官員,要裁得話,是非常難的,手續之多,真是瞠目結舌,基本上就是鐵飯碗。

司馬光堅持要求,讓他們應聘上崗,從最低坐起,憑能力留任。

如果上來直接當檢察長,那肯定就裁不掉,因為檢察長必須是朝廷指派的,河中府雖然情況特殊,直接就地取才,但也都申請過的,大庭長還是沒有這權力的。

趙頊欣然接受他的建議,因為司馬光只是針對公檢法的底層官員,上層官員,還是朝廷決定,這並不影響他的人事權,但還是要求司馬光,盡量招入更多的寄祿官,而不要輕易從民間招人,這會加重朝廷的冗官現象。

司馬光當然也答應,他不是不想招,因為公檢法很缺乏識數認字的人才,只是說,招來了,就得鞭策他們,讓他們努力幹活。

……

張家。

“張庭長,關於貴宅的改造,已經全部完工,你要不親自去看看。”

李豹來到屋內,一邊搓著手,向張斐說道。

“不用了!”

張斐搖搖頭,“我相信豹哥做得比我想得還要細致。來來來,坐,專門為你準備的火鍋。”

“多謝!多謝!”

李豹也不客氣,立刻坐了下來。

張斐親自斟了一杯熱酒給李豹,“喝杯酒暖暖身子。”

李豹舉杯飲盡,砸吧幾下:“這真是舒坦。”

當然,張斐沒有清閑到,找李豹過來喝酒。

張斐問道:“京東東路的稅務司安排的怎麽樣?”

李豹道:“官家早就派人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