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7/8頁)

曇秀合掌,道:“吳大人,我都不知道我們誰是高僧了,你這一番說教,我真不知你為了甚麽。我們也是朋友一場,我也勸你,方才的話再不要說了。難不成還要我說透?甚麽這樣戶那樣戶的,總歸是天子的意思,我師傅對皇上感恩戴德,只要皇上發話,什麽主意都得想,什麽事都得做。”

此時起了風,吹得地上的砂石亂飛。吳震看著那自山崖鑿出來的洞窟,搖頭道:“為何要在這裏開窟?這樣的砂巖,待得數百年後,怕是刻的字都留不下幾個。”

曇秀嘆了口氣,道:“吳大人,你怎麽如此不悟?都是現世的事,哪裏慮得到來世!”

“可你們講經的時候不老是說,現世的種種業報,都是報到來世麽?”吳震笑道,“我實在想知道,皇上他到底是信,還是不信。”

曇秀沉默良久,緩緩地道:“南朝宋帝有句話,不知吳大人聽過沒有?”

吳震道:“哪一個?什麽話?”

“‘若使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吾坐致太平,夫復何事?’”曇秀笑道,“好啦,吳大人,你我今日已說得太多,也是夠了。若有第三人聽到,你跟我都沒什麽好下場。吳大人,你是好官,我甚是佩服,勸你以後多做事,少說話。阿蘇雖然刁鉆,但對你還是顧著交情的,若非如此,你早不知死了多少回了!”

提到蘇連,吳震“啊”了一聲,道:“回京忙成這樣,還沒去找他。”

曇秀道:“找侯官?人人躲都躲不及,你還去找?吳大人,別在這裏憂國憂民了,趕緊去查案吧,我師傅的命,可都在你手裏。”

吳震笑道:“是了,我還真得要去找他。你師傅是被侯官拿了的,我不去找他,找誰?廷尉也不敢幹涉侯官拿的人。我也不知道我面子夠不夠,要不,你說句話去?我怕他不肯讓我見。明淮也不知跑哪去了,人也不見。”

曇秀道:“你多慮了。你是領了皇命查這案子的,阿蘇再怎麽樣,也不敢違皇上的話。既來了此,我還有些事要做,就不陪你了,只請你多多上心便是!”

吳震一笑,道:“曇曜大師是真正的有道高僧,當年法難之時,恭宗勸他暫且還俗,都不肯聽。這樣有德的大師,我又怎會不盡力去救?只不過……”

曇秀道:“甚麽?”

吳震嘆了口氣,朝石窟的眾佛像拜了三拜,道:“至於救不救得了,就只能看這些菩薩保不保佑他了。”

本章知識點1

北魏永寧寺有幾個?

北魏永安二年(467年)建永寧寺,居於平城東南。構七級浮圖,高三百余尺,時為天下第一。

另孝文帝遷都後,胡太後亦在洛陽建永寧寺,建九級浮圖,後毀於大火。現在洛陽存該寺塔基,並發掘了不少塑像殘片,藝術價值極高。

清都長公主常住的天宮寺可能也是建於天安二年,《鎖龍魂》中提到的新造釋迦立像“用赤金十萬斤,黃金六百斤”都是《魏書》所載,北魏在造像修廟這種事上花費甚巨。

本章知識點2

武州山石窟寺:也寫作武周山石窟寺,也可以稱靈巖寺、靈巖石窟等(不再辨析各種稱呼的由來了),就是現在的雲岡石窟。如今雲岡石窟裏的16-20窟即“曇曜五窟”裏面的大佛就是北魏五帝造像,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太祖道武帝、太宗明元帝、世祖太武帝、恭宗景穆帝(未登基而崩,其子文成帝追其為恭宗)、高宗文成帝。我贊成目前比較普遍的觀點,即16窟主佛為文成帝,17窟景穆帝,18窟太武帝,19窟明元帝,20窟道武帝。

靈巖石窟由文成帝下旨令曇曜開鑿,成因及五帝造像分布情況復雜,需要另撰專文討論。

“武州山石窟寺已開鑿了二十余年,自開國道武皇帝令高車部眾九萬余口築成鹿苑後,便鑿渠引了武州水注至鹿苑之中,又開了三條河道,直通平城宮內外。鹿苑本來就在石窟旁邊,這河水也繞著石窟與平城相連,沒料到如今那河道倒成了周圍百姓的遊玩之所,船來船往,好不熱鬧。逢到節慶日,更有各色妙伎雜樂,來看的人更多。”

這一段是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寫的。《水經注》有相當的對北魏平城周邊的描寫,非常珍貴,珍貴到都快成僅有的史料了。

鹿苑後來可能是被北苑取代了,又跟西苑連成一片,一直擴展到東苑,形成了平城周邊一個極大的獵場。目前大同(即北魏平城)都還有“臥虎灣”“上皇莊”“下皇莊”之類的地名,“臥虎灣”很可能就是當年的“虎圈”所在。那時候的大同周邊跟現在大不一樣,大概是一片茫茫森林,是一個巨大的狩獵場。後面“大射禮”和西郊祭天的情況是根據目前少得可憐的史料湊出來的,南郊馬射台、鹿野苑崇光宮、西苑的五色琉璃殿和板殿都盡量復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