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吏部

商人們顯然比官府更擅長生意。

這期間其實也就不過短短時間,松州就開始有不少的布商或糧商,在這裏設店收布。

松州善織造的農戶們,在這些店鋪裏先領取棉花或棉線,回家織造成布匹後,再拿過來換取銀錢,或直接兌換糧食。

這裏本就是江南區域人口最稠密的地區,賦稅最重,田畝卻有限,農戶才不得不形成紡織為主業。而韓徹這種社會分工的辦法,就是考慮到了各地生產力的不同發展,能更好的適應,以及滿足眼下的大環境需求。

於是當韓徹他們乘坐船只離去這日,不僅見到碼頭處有小舟捆綁著大量的棉花或是麻袋裝的糧食而來,也見著小舟運輸著一船一船的棉布離去。

松州港口碼頭本就船只擁堵,在這種情況下,一直到韓徹他們乘坐的船只都駛離港口二三裏地外,都還能瞧見。(1)

“嘖,這生意也太好了吧!”韓老三瞧得直咋舌。

“似這一晨,或得數千匹布去!”隨行工作組的官吏們也難掩驚訝道。

這種超強的效率,縱使官府之前也不可得。這也就是韓徹之前寧願放棄掉一部分的利益,執意要在松州碼頭拋售棉布的目的。

官府辦事,通常都需得一層一層往下發政令,在這些時間上的耗費,商戶這裏卻是不需要的。甚至他們還要為了能搶占市場,賺取更多的利潤,會盡可能的去減少時間上的耗費。

在交易上,商戶和百姓之間也會更自由。

而對朝廷來說,短時間內,這麽操作瞧著是沒問題的。但若是想長久,需要考慮的事情就多了。

首先,朝廷就需要成立專門的官僚機構去負責。

官僚機構裏的官吏俸祿,還有各項開支,在財政上就是一筆不小的耗費。

其次,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

凡牽扯到政府辦事,效率低下就是無可避免的。

最要緊的是在這種官辦強勢的壟斷交易下,很可能把一個好的交易市場,最終卻變成一些地方官員強制盤剝百姓的斂財手段。

韓徹回到京城的第一件事,就是跟朝廷就此次兩地賑災一事做述職。

物資和糧食藥材等快捷又及時的調配到位,將百姓傷亡和財產損失都減少到過往同情況最低。所以單從這些方面來看,韓徹這次救災都完成的很不錯。

皇帝在見著韓徹後,就對著他就做了好一番誇贊,慰勞的話也說了許多。自任命使職官後,韓徹每一項政務都完成得這般出色,解決了朝廷不少的難題。那麽對於這麽能幹又得力的臣子,皇帝自然不可能吝嗇好話。

韓徹也回以皇帝感動神情,在趁著氣氛到位後,緊接著他就對皇帝針對這次賑災,提議完善地方官員的考課制度。

“臣以為因受災而損免之州縣,不應再將賦稅必集計入官吏當年考課。”韓徹言道。

皇帝一聽,頓時就不說話了。賦稅一事事關重大,朝廷財政過去又全賴賦稅征繳,這並非是能輕易就做決定的事。

韓徹也不急,只繼續跟皇帝分析其中的利弊。

如今朝廷所制定的損免制度,是跟地方官吏政績考核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這就使得不少地方官吏在發現災情時,不願意去替百姓如實上報朝廷。

過去朝廷為了避免這事,就制定一經發現官員所奏不實,將會對此做出嚴厲懲戒,然而這效果顯然並不好。

這事情韓徹更是親身經歷過。

就是當初他剛穿越過來,在安南任職時,收編的那群從渠縣逃荒過來的流民。他們就是因為渠縣當時所任職的縣令害怕擔責,未作如實上報朝廷做損免,才使得當地不少百姓因為繳納不出賦稅,被迫扔下田地家園,逃荒到安南來的。

這期間,還有不少因未能得以救援或逃荒路上而死去的百姓。

最終算下來,朝廷折損的實際更多,也招百姓深怨。

“賦役減免,只少一年。政在養民,地方官員之職也需首在字人。”韓徹就說道。

要知道賦稅是從百姓身上征繳來的,就需得地方官員先撫治好百姓,朝廷征繳到的稅收才能更多。

“故臣認為,受災地區刺史縣令當年的政績,應該從戶口有無逃散,田畝守常額等方面來做考課。對及時治災的官吏,還應給予嘉賞和職位升遷的獎勵制度……”

如此一來,地方官吏不用再擔憂如實上報災情而影響政績考核。更甚至因為救災方面的政績顯著,還能得到職位升遷的機會,自然就會認真負責。

地方百姓能得以及時救災,也就能順利渡過兇年。

不過這樣一來,難免又會出現地方官員為了政績,向朝廷虛報災患。因此韓徹這時就又說道:“臣還認為,可在各道設置專職官吏,謹查各州縣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