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我想建風電場,誰贊成……(第4/4頁)

安夏以為只有這兩家能做,因此形成了壟斷高價。

“國外只有這兩家公司賣嗎?”

“不是,但是當時要買設備,都要找中間商,一台風機的回扣就是20萬。”

八十年代的二十萬人民幣!

再加上剛改革開放的時候,中國許多單位都蜂擁去買國外的設備,什麽垃圾都能賣出去。於是廠家和中間商形成了價格聯盟,就是不肯降價。

“沒有國產的嗎?”

“有是有,節能處那邊找了洛陽拖拉機廠,西安飛機制造廠來生產風力發電設備,但是都沒有成氣候。”

事實上,國產風力發電設備成氣候,是國家在2008年給出高額補貼後,逐利的企業們才一擁而上。

“沒有成氣候不要緊,他們還在生產嗎?”安夏問道。

“生產是還在生產的,但是整體水平,跟國外設備有一定的距離。”

他說得太客氣了,豈止是有一定距離……

安夏表示理解:“能用就行。”

並網的事情搞定。

地皮根本就不算事,領導早就說了:錢到位就能辦。

甚至還給打了個折。

安夏與那幾位老板合作投資了一家公司,用於建風電場,起名為聚合新能源公司。

紫金出錢最多,占控股地位。

萬事俱備,只欠設備。

新公司的采購經理一臉為難的將他拿到的國產設備數據給安夏看,這個數據,相當不能令人滿意。

安夏卻無所謂:“你就按國產設備的報價,跟外國人砍價。告訴他們,我們不是沒得選,不是一定要買他們家的,我們有保底的選擇。”

采購經理頓悟。

重金挖來的采購經理果然出息,運用兵法智慧,把國際上那幾大風電設備提供商的價格聯盟硬是給挑撥分裂了。

最終拿到了一個不錯的價格。

“但是,他們要求我們采購的數量,比我們需要的多10%。”采購經理將對方的要求遞給安夏。

經過測算,增加的費用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只是按現在的即定數據中心數量來看,平均發電量會超過所需。

安夏本來的計劃是:起風時自己用自己,沒風時求其他發電廠救命。

“沒關系,從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們的數據中心機房很快還得擴建。再說,不還能賣給別人麽,離首都那麽近,首都肯定要電的嘛。”安夏大手一揮,批準了數量。

令安夏意外的是,她甚至都沒有等到賣電的那一天。

就有三個在中國投資了研發中心的外企湊過來,大意就三句話:“聽說你們要新建數據中心?我們正好也要。”

“多少錢?”

“能帶我們玩嗎?”

能能能,歡迎歡迎,記得交電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