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第5/7頁)

畢竟只有兩個項目做,不是兩千個項目做,且樣樣成功。

舒珊珊為難道:“我們組才十個人,總不能每人管一個城市……那攤子也擺不過來。”

小雪驚訝地睜大眼睛:“你一個人都不想雇,只想用自己組的人??”

“對啊……不然就得再多花錢。”舒珊珊完全沒有覺得自己的想法哪裏有問題。

舒珊珊家境跟小雪一樣,不大好,從祖輩到父母輩,給她灌輸的觀念就是:省省省……

她在鄉下的家裏蓋房子,都是家裏的親戚和父親母親自己動手搬磚抹墻的,連瓦匠都沒請,木工都是找的朋友,以替那個朋友家做事交換來的,工錢一分錢沒花。

別說她了,主流思想都是這麽想的,1991年8月5日,《首都晚報》發出消息《來自供電部門的信息——他們為家用空調熱擔心》,文中嚴厲抨擊人民群眾追求空調的愛好。

認為中國人買空調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消費觀念。

小雪聽了她的話,想到自己當初剛進公司的時候,也是她這樣。如果不是安夏帶著她去買了熱水器,打開了格局,她現在可能還是跟舒珊珊一樣的想法。

“你不能總想著省啊,要是什麽事都以省錢為第一考慮,像我們吃了麽根本就不可能短時間擴張這麽快,也不可能有現在的體量和利潤。”

小雪繼續勸她:“要是你們組的人,一人管一個城市的地推,那還差不多。再說,你們項目組又不是純吃錢的,收回來的電費,公司不是會給你們分成的嗎?”

說是這麽說,舒珊珊還是不敢花錢,或者說,不敢負責。

如果不是又過了兩天,電費一分錢都沒收上來,她實在壓力山大,決定拼一把,還不知道要拖到什麽時候。

舒珊珊向小雪請教應該怎麽找地推,應該怎麽培訓。

相比於小雪當時初創「吃了麽」的時候,1993年的人力成本大幅下降。

因為,真正的下崗潮開始了。

全社會幾乎所有國營單位都被血洗了一遍,曾經以為可以幹一輩子的單位說沒就沒。

而且很多家庭是夫妻雙下崗,那一年,夫妻帶著孩子自殺,丈夫騎著自行車送妻子賣身的消息在無數人的口耳之間相傳。

舒珊珊打出招聘地推的消息,底薪按當地最低工資給,拉一個人在網上交電費,就給五分錢。

底薪是紫金公司出,獎金部分是項目組出,五分錢是舒珊珊定的。

其實對於項目組來說,五分錢虧大了,現在一戶人家如果有收音機,一個月電費也就十塊錢頂天了,那些家裏只有燈泡的人家一個月最多一塊錢的電費。

按千分之一的那提成,她還得倒貼。

支持舒珊珊這麽幹的膽量是以後的收回來的錢,每一個千分之一都是項目組的凈收入,而地推人員就賺這一次人頭費。

只要堅持用網上交費功能,她遲早能回本……

盡管底薪只有最低工資,但也擋不住來面試的人滿坑滿谷。

她計劃在十個試點城市各招一百個人,兩個人守一個攤,能擺五十個攤。

收簡歷最少的那個城市,收到了一萬五千多份簡歷……

招個地推,都百裏挑一,舒珊珊進紫金的時候都沒這麽大的競爭壓力。

看著那些簡歷,舒珊珊都挺心疼他們:先進個人、生產標兵,甚至還有市三八紅旗手。

一刀切,全部下崗。

這些人甚至是下崗主力,因為他們有榮譽在身上,用大義去勸他們,真的會有人抱著自我犧牲的心態。

在某市的招工市場,有人甚至跪在招工人員面前,求他們給個機會。

他們的條件都挺不錯,但是舒珊珊不可能把他們都收下來。

除非不開底薪,但是不開底薪不可能,那是違法的。

舒珊珊挑出了一千個人,培訓之後,就支攤開始幹了。

地推的手段是沿用至今的——送東西。

就連送東西,舒珊珊也把「省」字訣用到了極致,項目組一分錢沒出!

送的是奧妙洗衣粉。

今年,聯合利華旗下的奧妙剛剛進入中國,他們打開市場的手段異常豪橫:白送試用裝!

送的試用裝,一次能洗十幾件衣服。

他們市場部的計劃費用是:洗衣粉的成本加派送人員工資。

舒珊珊找上他們,說願意替他們在那十個城市派送。

紫金平台也是奧妙的主要銷售戰場,談了一回,雙方便達成協議,舒珊珊得到了奧妙洗衣粉試用裝,奧妙得到了派送人員。

地推活動開始的時候,正好是那十個城市的抄表和交電費周期。

三天時間,安夏看著網上收到的電費發愣,認真數了一下零,沒錯,是兩百多萬人民幣。

從七十多塊錢,突然蹦到兩百多萬,這動靜,有點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