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八章:諸王回京

倭國這邊的事情,朱英其實也能猜到一些。

四大藩王在倭國賺取了太多的錢財,也因此豢養了大量的私兵,朱英自然不擔心自己鎮不住。

哪怕老爺子走了,他也能輕易鎮壓倭國四藩王。

畢竟,他們的那些親衛中,可是有不少人都是出自京師呀。

這一手也是順帶敲打一番,如果真違抗令旨當然有老爺子去收拾他們。

朱英也知道,不管燕王等人再怎麽擔憂害怕,但最後的結果還是會來到京師聽從調遣,因為他們賭不起。

歷史上,朱棣沒靖難前,也只能是靠裝瘋賣傻去騙朱允炆。

現在的大明也不是朱棣可以撼動的,沒有藍玉案,老將老兵都在,朱英各地搞的軍事學堂,更是培養了大量優秀中層軍官,且逐漸的替換先前的文盲軍,加強了朱英對兵權的把控。

最主要的是,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可不會順著朱棣一起,看似是四大藩王,實則朱樉跟朱棡與朱英的關系很不錯。

朱樉能夠去到倭國,很大程度上還是承情朱英。

包括曾經被幽禁,去西南剿滅土番,也是朱英幫著在老爺子面前說話。

朱棡就更不用說了,他跟朱棣的敵對,一直是朱英在幫忙。

現在雖因為利益的關系,明面上倭國四藩王要聯合。

一來是一起私吞礦藏,二來是對抗倭國。

但說反,自是不會。

那邊朱棣還想找朱樉,朱棡商量一下。

結果兩人聽到父皇病危的消息,根本沒有去想太孫的事情,立即就準備出發前往京師。

齊王反正是聽哥哥們的。

朱樉跟朱棡是殘暴了一些,但對父皇也是真愛。

對於太孫,兩人沒有朱棣的那般忌憚,畢竟朱英從未對他們出手過,反而是各種幫忙。

況且令旨上也說了,是要北伐草原,才把他們調遣回去。

朱棣也沒有辦法,四王不聯合,就沒有意義。

他也想通了,不管是什麽結果,現在都不是抗旨不遵的時候。

……

最先抵達京師的不是四王,也不是朱允炆,反而是寧王朱權。

寧王朱權在朱英的安排下去了高麗,接受關於姚廣孝的一切。

作為皇子的身份,朱權顯然要比姚廣孝更加的強勢,這個時期的高麗,對於大明是臣服的,尤其是在討伐倭國之後,姚廣孝挾勝而歸,在高麗發展了偌大勢力。

李成桂當王的想法,就一直被擱置了,高麗王室也好生生的存在著。

作為三方之中最弱的一方,高麗王室只能選擇緊緊抱住大明的大腿。

畢竟就算整個高麗都歸於大明了,他們王室的稱號也不會廢除,而李成桂,那是要奪取他們王室之人,這概念完全不同。

原先就跟個傀儡一樣,沒有什麽權力可言,一旦被李成桂篡位,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選擇就變得簡單許多了。

李成桂在面對姚廣孝的時候,還能有幾分還手的力氣,但是面對寧王朱權,可就真的束手無策了。

並非是說朱權要比姚廣孝更加聰明,政治手段更加強硬。

是他作為大明皇子,這地位身份給李成桂的壓迫感。

且說現在的李成桂只是權臣,還沒有奪得王位,哪怕是真已經奪取了王位,面對朱權也要弱上三分。

藩王跟藩屬國之間,很多程度上取決於宗主國的強弱。

宗主國強,則藩王強,藩屬國弱。

宗主國弱,則藩王弱,藩屬國強。

現在大明統禦四海,威懾天下,擁兵兩百余萬,這等強悍程度在整個中原王朝的歷史中,都是非常罕見的。

是以周邊小國對於天朝上國,那當然是小心翼翼,服服帖帖,不敢有任何冒犯的舉動。

名義上,藩屬國為宗主國之臣子。

在這種情況下,寧王朱權在高麗的日子就非常好過了。

不過他也是帶著太孫的要求來的。

朱英沒有想著一次性就把高麗完全收歸入大明疆域,而是先讓朱權多多在高麗開設漢學堂,傳播漢語漢字。

這個時期的高麗,還沒有自己的文字,全都是說漢話,寫漢字。

之所以開設學堂,也是為了打破高麗貴族對知識的封鎖,讓普通人也能有接觸知識的機會。

高麗世家的情況,可比大明要更加嚴重,他們的等級制度更加的森嚴,上位者對下層的剝削強度很大。

這種情況,哪怕是延續到後世,高麗都一分為二了,也沒有出現變化。

朱英很清楚,如果從世家的角度去入手高麗,那麽只能短暫的得到高麗,這些世家最是喜歡叛亂無常。

奪一地易,奪民心難。

因此他只能暗中推動對高麗社會結構的沖擊,使其發生巨大的變化,而後引導融入到大明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