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八章:大明的未來(第3/3頁)

朱元璋有些好奇的問道:“打火石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嗎。”

他對於火器自然也是有關注的。

朱英解釋道:“科研司那邊想了個折中的法子,讓火石可以簡單的進行更換,目前高質量的火石比較少,那些質量還能過得去的,前面十多次基本上都能點火。”

“到時候將士們就隨身攜帶一些火石即可。”

朱元璋點點頭:“這也是個法子,不過還是要想辦法解決火石的問題,這樣才能全軍裝備。”

朱英只有苦笑。

打火石聽起來簡單,實際上可沒那麽容易,想要人工合成那就涉及到基礎化學。

而在這方面,大明現在完全是一片空白,也沒有科學的概念。

要完成基礎科學,朱英是沒有辦法去做的,只能是營造一個環境來慢慢進行培養。

這裏朱英就遇到個問題。

沿用現在中原文明的發展,是否能夠發展出自然科學基礎,從而達到後世現代化的程度。

照著這方面去思索,朱英感覺很難。

不能說沒希望,但非常的渺茫。

這是大環境的影響,中原文明嚴格來說,更加偏向於唯心,比如‘意境美’。

有很多哲學性質的東西在裏面參雜,比如意識形態,思維模式,自由思想。

還有皇權的穩定,農業文明的穩定,思想慣性等等。

而科學的發展,也不一定是必然。

或許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

歐洲科學的火花,有很大的因素是因為諸多國家林立,相互之間競爭關系激烈,因此不斷的在逼迫所有人對工業,對科學去進行探索。

這也跟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有關。

而如是趨向統一,穩定,那麽就很難產生這樣的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家,其實就是科學流派的一種,包括神農嘗百草,解剖學等等。

可是這些都不利於統一穩定的國家,因此在皇權歷朝歷代的變化中,被逐漸的邊緣化甚至於淘汰。

就算是現在,朱英想要強行去推動這個過程,也是非常難的事情。

因為自然基礎科學並非是一朝一夕,或許在朱英這幾十年的生命裏,能夠穩固大明強勢,可後世子嗣呢。

會不會數百年後,又走上了歷史同樣的道路。

現在的輝煌,不過是歷史上短暫的曇花一現。

或許後世的歷史書上,會出現大明太孫某某中興。

當年成吉思汗都把幾乎大半個亞歐大陸都收進了帝國版圖,現在呢?

‘實在不行,那就只能把歐洲當成我大明的養殖場了。’

朱英的眼神中閃過銳利光芒。

在蒸汽火車,蒸汽鐵甲船的加持下,大明的手完全可以伸向歐洲地區。

那些零零碎碎的小國,又怎麽能跟現在的大明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