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待到來年春開時(第6/6頁)

此時,朱英正和朱元璋商議,關於番薯,紅薯,玉米春耕的策略。

現在正值十一月初,再有將近兩月,便就是正旦。

往後一月,便是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春耕之際。

“戶部統計,現有番薯等糧種約莫三十萬石,現今這些糧種運往何處,分給何方,倒是要好生計較一番。”

朱元璋笑呵呵的說道。

正旦將至,朱元璋感覺今年的新年,將會是他十年來,最為高興的一年了。

這麽說好似有些對不起太子朱標,不過從心而論,逝者已逝,確是如此。

且這些番薯,馬鈴薯,還有玉米。

產量如此喜色,可見到了明年夏糧賦稅的時候,國庫將會多麽喜人。

最為主要的是,有了這些作物,大多的百姓可以得其溫飽了。

“孫兒認為,無論是番薯,馬鈴薯,玉米,都有一個共性,便是耐旱耐貧瘠,雖然在產量上有所損失,也能活不少百姓性命。”

“南方這邊水稻眾多,每年夏秋糧不少,不若是多多發往北方。”

朱英沉著說道。

無論是西北東北,都是嚴重缺乏水源,以旱田居多,也比較適合番薯等作物的習性。

大肆在南方傳播的話,反而也引發春耕於水稻爭搶的問題。

像是在西北,就無須顧忌這般多了,比起南方來,那叫一個地廣人稀,隨處都可種植。

朱元璋贊同道:“大孫說得在理,咱便就吩咐下去,通行驛站,早日將這些糧種發放到百姓手中,以備來年春耕。”

雖然還有兩三個月的時間,但現在就必須行動了。

首先便是路途遙遠,單單運送就得一兩月的時間,而後到當地官府發放,在時日上也就差不多了。

推遲一些,錯過了春耕播種,那可是個大問題。

朱英思索一番後,繼續說道:“爺爺,其實玉米這塊,最為適宜種植在陜西地帶,只是現今反賊占據,倒是有些可惜了。”

聽到陜西反賊,朱元璋微微皺眉。

而後問道:“此話怎講。”

朱英回道:“經孫兒在西域時發現,玉米乃是最佳飼料,尤其是在喂養戰馬上更甚。”

“經玉米飼養的戰馬,往往要比其他吃上等草料的戰馬更加強壯。”

“若能在陜西大規模種植玉米,不僅可溫飽百姓,亦是能為我大明,飼養大量高等優質戰馬。”

戰馬於大明,是極為重要的戰略資源。

對外戰事上,至少在往後數十年內,都是以騎兵為主,想要遠征,無論是倭國,亦或是安南等國,都得需要大量戰馬。

而陜西的關山草原,便就是大明疆域內最大且唯一的天然草原。

自古便以秦非子養馬而聞名於世。

無論是在強漢盛唐時期,關山都為之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戰馬,才保證了軍中戰馬的供給。

可以說關山戰馬對於中原王朝來,都是首屈一指的重要之地。

沒有優質的戰馬,便就很難與草原上的敵人相抗衡。

陜西雖然有反賊造反,不過關山大軍守護,反賊還沒那個膽子敢去招惹。

只是糧種就很難輸送過去了。

朱元璋聞言,狠狠一拍桌案道:“待到來年春開時,咱一定要將這些反賊徹底剿滅,粉身碎骨。”

古代的戰爭,不是說打就打的。

就像是陜西造反,京師這邊雖然是得到消息,秣馬厲兵下,到現在也沒有出發。

其中緣故主要就是時節。

寒冬行軍是大忌,陜西那邊又是易守難攻,極其容易造成大敗。

且許多都是屯田兵,哪怕是出征,也必須得春耕過後才行,不然荒廢了田地,損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