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大明根子上的巨大隱患(第2/3頁)

“其實這些,咱怎麽就不知道呢,可是卻沒有更好的辦法。”

“從最初的井田制,到隋唐前的均田制,大孫既然了解過,也自然明白,這等現象,完全是大勢所趨,難以阻擋。”

朱元璋感嘆的說道。

在大明建立最初的時候,在如何分配土地這方面,朱元璋也是絞盡腦汁,想盡辦法。

同時也征召了許多讀書人,一同出謀劃策。

為此推陳出新,煞費苦心,將土地管理和基層管理創新結合起來,推行了“賦役黃冊”,“魚鱗冊”和裏甲制度。

對於這些制度,其實朱元璋是不滿意的,但也是沒得辦法的辦法。

他也知道其中的隱患,長久以往,地主和官吏相互勾結下,同樣會出現很大問題。

“其實,倒也不是沒有辦法。只是現在來說,算為時過早了一點,得等番薯等作物在大明遍地開花的時候,才能推行下去。”

聽到大孫的話,朱元璋一下子就來了興趣,問道:“大孫說說,當是如何。”

朱英回道:“很多百姓之所以賣掉自家的田地,完全是因為造了饑荒,像是那種強行霸占土地的,並不是多數。”

“那些鄉紳們,也不是什麽惡人,多是些遠近聞名的大善人,只是鬧了饑荒,百姓活不下去,賣兒賣女賣田,這就促使了鄉紳們的規模,越發壯大。”

“等到後面開始豐收了,這些鄉紳們的田產產出,便就是數倍,數十倍的增長。”

“江南的那些豪強們,不就是這麽慢慢過來的嘛。”

聽到這裏,朱元璋不由想起了自己小時候。

這跟他家裏的情況,是多麽的相像。

本來朱元璋的父母,也算是有些良田,完全可以達到自給自足。

同樣是鬧了饑荒,所以朱元璋出生後,就只能給地主放牛。

這種情況太普遍了。

“大孫覺得應該如何應對,關於土地不斷被鄉紳們吞並的問題。”朱元璋思索一番後,問道。

朱英回道:“其實說起來也簡單,那就是恢復土地國有,天下土地,禁止買賣,皆由大明所掌。”

“這般一來,鄉紳們的土地,自然就不可能再次增多,也難以隱瞞。所以孫兒才說,必須要等番薯等作物,在大明普及開來後,才能如此。”

“均田制不可取,所以孫兒便想到一種新的土地分配方式,即是分田到戶。”

“將土地進行劃分,所有權歸於官府,分配到戶的土地,則只擁有經營權,不得進行買賣。”

“按照土地的等級劃分,定下分等次的賦稅,包田者多產歸自己,少產須填補。若是遇上天災,則可以免除相應賦稅。”

“如此一來,但凡勤勞者,必定能逐漸的富裕起來,在接近溫飽問題後,也可以供養子孫讀書識字。”

朱英講述的這些,其實就是後世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這個制度,在老爺子統治期間,當解決大多數百姓的溫飽問題後,是完全可以復刻到如今的大明的。

朱英的這一段話,如同給朱元璋開了天窗,視線都變得清晰起來。

越是琢磨,便越是覺得可行性極強。

最為重要的是,和眼下團結鄉紳地主不同,這個方法,團結的是百姓本身,又完整的避開了均田制的弊端。

是完全可以長久的發展下去。

最主要的是,從根子上,徹底的解決了土地兼並的問題。

不過正如大孫所說,這個方法現在還不太適合,會容易引起大多數地主階級的不滿。

即使是朱元璋,也很難承受得住。

在此前,其實就地主階級而言,朱元璋已經是妥協過一次了,那便是洪武十八年發生的郭桓案。

戶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盜賣官糧。

其涉案糧食數目極為恐怖,為此,朱元璋一怒之下,將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盡皆處死

為了追贓牽連到全國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破產的不計其數,地主對此怨恨極深,已經達到朱元璋不得不處死審刑官吳庸等人,來達到平息的程度。

也就是那個時候,朱元璋才徹底清楚地主們對於大明的影響。

也是從洪武十八年起,朱元璋正式規定,賬目所用漢字,必須由‘一,二,三。’

改成“壹、貳、叁。”

有效避免數目塗改,這一方法,一直延續到後世都在使用。

“大孫,你已經做好跟天下鄉紳敵對的準備嘛。”

朱元璋笑著問道,他相信大孫在這方面會很是謹慎。

朱英回道:“這大明天下,八成百姓,兩成地主,想要徹底贏得這場改革的勝利,唯有一種辦法。”

“那便是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從而徹底消滅地主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