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大明根子上的巨大隱患

隨著朱英命令的確定,數十騎從京師出發。

為了保障信息的傳播速度,這次的人員,都有特批的加急文書,驛站通行。

在朱英的要求下,半月之內,必須將消息全部傳播到位。

兩日後。

朱元璋下了早朝,感覺到有些疲憊。

微微琢磨一番後,直奔坤寧宮而去。

“好你個大孫,咱在朝堂上累死累活的,你卻在這裏釣魚,你眼裏還有咱這個爺爺沒。”

剛入坤寧宮,朱元璋就看到大孫在院子裏,拿著釣竿釣魚。

另一旁是翰林院的李衛良,正在查看奏章。

當然,這件事朱元璋早就知道了,所以才特地過來。

“爺爺,孫兒正在陶怡情操呢,人呀,要勞逸結合才能心情愉悅,健康長壽。”

朱英笑著回道,沒有絲毫被沖破的尷尬。

朱元璋聽到這話,氣不打一出來,道:“你才多大,不過十八歲的年紀,現在就講究養生,咱都六七十了,還在兢兢業業的。”

“咱早說了,讓你早點跟咱一起去早朝,怎的就這般備懶了。”

朱元璋嘴上這麽說,身體卻是很誠實的走到大孫旁邊坐了下來,而後向劉和揮揮手,劉和立即送過來一根魚竿。

爺孫倆就這般一同垂釣起來。

“爺爺別急呀,等孫兒的規劃完成,保管早朝上幾乎沒什麽事情了,現在從奏章上看,早朝上的那些事情,不過是些芝麻綠豆大小的繁瑣事。”

“有些困難的吧,也都是老生常談,拿出來說上一番,該解決不了的還是解決不了。”

“往民生方向說,不過便是錢,糧二字,往文官層面說,便就是吏治清明。”

“內政,終究還是要以發展為主。”

朱英開始講述起來。

朱元璋道:“大孫說的這些,算是到點子上來,不過如何具體落實,才是事情的關鍵,很多事情,沒這般想象的簡單。”

“有些官呀,那就不是官,想盡辦法搞破壞,咱有時候,都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想的,非得要咱動殺心,才能有所收斂。”

朱英點點頭,回道:“就是想要多撈一點唄,爺爺也莫怪孫兒沒去管這些事情,這些事情,終究是處理不完的。”

“精力全部被牽扯進這些日常瑣事之中了,根本沒空幹點別的事情。孫兒覺得,看待事情,得跳出來看,將事情從根子上解決掉。”

朱元璋沒好氣的回道:“咱還能不知道嘛,現在就等著大孫你送來的番薯那些作物成熟呢。”

“這天底下的事情呀,但凡是百姓溫飽的問題能夠初步的解決,其他的事情,都也就能過得去了。”

“好在是今年的秋收還不錯,你是沒看到,隨著秋糧過來,戶部那些人,在朝堂上說話都硬氣了很多,咱這心裏呀,也是安了心。”

“每年收糧的這兩次,都是整得提心吊膽的,若是大範圍災荒,誰的日子都不能過呢。”

朱英聞言,贊同說道:“爺爺說得在理,不過這天底下的土地,還是有太多在鄉紳的手裏,長久以往,可不是個好事情。”

說到這土地問題,朱英卻是多有感嘆。

土地兼並,永遠都是各朝代一直需要處理的問題,卻又是一直無法處理。

不管怎麽去變革也好,變法也好,也都只能說是治標不治本。

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是會有新的兼並方式出現。

朱元璋聽到大孫聊到這關於國家核心的問題,頓時就來了興趣。

他沒想到大孫在這方面,竟然也有鉆研,連手中的魚杆的都放下來,問道:

“大孫給咱說說,關於土地這塊,可是有什麽新奇的想法。”

“直管說就是了,不用擔心別的。”

說完後,看了看周邊,輕輕揮手。

劉和,蔣瓛及宮女官宦們,依次退下。

涉及到這等國家大事,朱元璋自然要嚴格保密。

朱英微微沉吟後,開始說道:“孫兒在讀史書的時候,就發現土地對於國家,或者說田地對於任何朝代,都是想當的重要。”

“自中原文明的興起,前後經歷過土地公有,土地國有,一直到土地私有。”

“土地私有自春秋後,兩千年以來為主流,歷朝歷代面臨的最大問題,便就是土地向著少數人的手裏開始集中。”

“越是王朝末期,鄉紳掌握的土地就越發多了起來,反觀朝廷的土地,百姓的土地,在不斷的減少,因此形成巨大的隱患。”

朱元璋聽到這裏,認同的點頭。

同時對大孫的表現也有些詫異,這幾乎是從農業之初開始講述了,足以說明大孫在這方面,自然是研讀了不少的史書。

一般人,可沒這麽深入的了解。

“大孫的意思,咱清楚,便就是說大明往後,這個問題也會逐漸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