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布條歸位,滴血認親(第6/7頁)

但在呂氏的提醒下,就感覺到了不對勁。

這些猜測寧妃當然不敢和陛下直接說,只好自己從太醫院將曾經有關朱雄英病症的記載調取出來。

這十多張紙上,就是當時十多位太醫診斷朱雄英的結果。

其中無一例外,診斷結果均為眼中的先天心症。

翻開一旁的醫書,寧妃借著燭火仔細研讀,上面正是關於先天心症的描述。

“先天心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可養之不可斷之。”

意思便是一旦發作,當天就沒了,只能療養但沒有辦法根治。

一旦患了這等病症,一輩子都是如此,稍有不注意,就會死亡。

看到這裏,寧妃的眼神變得有些深邃起來。

就在此時,屋外有太監稟告,陛下急召。

寧妃聞言,立即起身,在宮女太監的隨同下,朝著乾清宮過去。

從後宮到乾清宮不算遠,沒多久寧妃就過來了。

進門就看到陛下手裏正拿著一塊破碎的布條,書案上擺放著一個木盒。

“寧妃,快快過來,你給咱看看,此物是不是大妹子親手刺繡而成的。”朱元璋急切的招呼說道。

在刺繡這方面,寧妃也算是大家,很是懂行。

寧妃雖然不明白陛下的意思,不過還是走上前接過布條,仔細的查看起來。

“這,這怎麽可能。”

只是入眼,寧妃頓時就驚呼一聲,語氣中充滿著不可置信。

“如何,如何,是不是大妹子繡的那塊。”朱元璋見到寧妃有些失態的驚呼,趕忙追問道。

“陛下稍等,待臣妾好生觀摩一番。”寧妃聽到朱元璋的聲音,這才從震撼中回過神來。

借著燭火的光芒,仔細向著刺繡的針線手法看去。

剛才之所以有被震撼道,完全是因為這塊破碎布條,對於寧妃來說無比的熟悉。

當年為朱雄英屍身更換衣物,寧妃對於那塊白肚兜再為熟悉不過。

當時馬皇後病倒在床上,堅持自己給孫兒繡字,寧妃陪在身邊,多次提出自己幫忙,被馬皇後拒絕。

對於這塊白肚兜,寧妃遠比朱元璋要更加的熟悉。

尤其是刺繡所涉及到的陣法,根據每個人的不同,表現的形式完全不一樣。

刺繡是所有大家閨秀必須學會的一門手藝,在後宮刺繡更是尤為重要。

刺繡針法中極為繁雜,有抋絨針,齊針、套針、紮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

又分蘇繡、粵繡、湘繡、蜀繡等四大名繡,在此之外還有顧繡,京繡、甌繡、魯繡、閩繡、汴繡、漢繡和苗繡等等。

也就是說,每個人刺繡針法的習慣,將會因為自身的喜愛和習慣,刺繡的表達將會完全不同。

在刺繡高深大家眼裏,甚至能通過刺繡的手法,辨認出所屬傳承。

如寧妃馬皇後這等刺繡大家,相互之間更是極為熟悉。

現在寧妃所查看的,正是這金絲刺繡上的針法,下針,收口等等方面。

僅僅這個有些損壞的‘英’字,就讓寧妃足足查看了半盞茶的功夫,這是因為寧妃的反復推敲,也跟不夠明亮,眼神近視有關。

當寧妃將布條放下後,便鄭重的對著朱元璋說道:“陛下,這布條上的刺繡,便就是姐姐所繡,這塊布,是當年雄英薨逝,臣妾親手為其換上,絕不會有假。”

聽到這話,朱元璋忍不住問了一句:“寧妃可能確定。”

“萬分確定,絕不會有差錯,這般技藝除了姐姐,這世上臣妾再未見過,且還是白肚兜繡字,世上獨一無二。”

寧妃語氣肯定的說道。

聽到這裏,朱元璋不由笑顏逐開,臉上帶著淚痕,卻高興地如個孩子般。

而後對寧妃說道:“你可知道咱是從哪裏得來的這個布條嘛。”

寧妃只是微微沉吟,就開口問道:“莫非是雄英那裏。”

“沒錯。”

聽到寧妃的疑惑,朱元璋直接肯定回道,而後有些感嘆般的說道:

“咱最初跟大孫見面的時候,但見容顏便極為震驚,立即詢問大孫的情況。”

“當時的大孫謹慎,假意告訴咱是有父母的,還說自己已然二十,和大孫的年齡不符,咱自然不能相信,便就安排錦衣衛詳細調查。”

“果真被咱給查出來了,大孫只是那家的養子罷了,且就是在南京城外,長江邊上被撿到的。”

“當時大孫還跟咱爭執,說是咱大孫是埋在土裏,他是給人沉了江,不相同。”

“這不,孝陵陵墓挖掘出來後,咱大孫就無話可說了,嘿嘿嘿。”

朱元璋像是對著寧妃說,又像是對著自己說道,語氣極為得意。

看著陛下驚喜激動,仿若證據確鑿,沒見過朱英的寧妃,眼神中閃過微不可查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