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準備(第2/6頁)

其實,這個時候大量的封賞、減稅也是一個收買人心的辦法。奈何如果真的這樣做了,日子就過不下去了。

王叔亮道:“西番?”

“西番,”祝纓說,“要盡早,越快一分,人心就越穩一分。剛才說的什麽先西後北,又或是之前說的先北後西,都是皮毛,是術。真正的道,是取信於天下,讓天下人相信朝廷廷還立得住。一旦信任,就不會生亂,宵小之輩就要收斂。

不然呐,按下葫蘆起了瓢,就不要再妄想什麽中興、盛世了。不是麽?不要眼裏只有齊王,他算個屁。朝廷的事兒多了,不能只圍著他轉。”

皇帝只要聽到這些就足夠了,他起道:“多謝相公教我。”

祝纓忙還禮:“臣惶恐。”

皇帝又要設宴款待,祝纓道:“臣還有些隨從、土兵,都不習禮儀,臣不約束,恐怕生亂。”

皇帝又下令,召林風、祝彤等入宮,再遣使給土兵們酒食犒勞。同時又請出太皇太後、皇太後,一同飲宴,以示天下將安。

祝纓便請先去拜見兩宮:“豈有讓兩宮娘娘出來就臣的道理?”

皇帝也同意了,祝纓又去拜見兩宮。太皇太後是見過的,皇太後倒是面生,太皇太後也很老了,皇太後卻還年輕,比皇帝也大不了幾歲,保養得宜,好像皇帝的姐姐一樣。

在皇太後的身邊,祝纓看到了一個熟面孔——嶽妙君!

祝纓是女人,在兩宮面前便沒有外臣那樣的拘謹,被太皇太後叫到身邊坐著,拉著她的手說:“真是冤孽!我呀,一宿一宿地睡不好。如今你來了,我總算可以放心啦。”

祝纓也要謙虛地說自己會“盡心竭力”。

嶽妙君與祝纓卻只是寒暄,祝纓問候她,又說還要去拜祭一下鄭熹。嶽妙君也感謝她千裏迢迢地送了奠儀。皇帝元配早亡,還沒有續弦,他的後宮們便只在一旁陪坐,眼神好奇,卻都不敢插言。

很快,宴開。皇帝明顯又熱絡了幾分,先說是為祝纓接風。

祝纓見自己人也都進來了,心情看著了不錯,也謝恩,又說自己該進燒尾宴,也會準備幾道南方特色的菜請宮中品嘗。太皇太後問南方的特色,祝纓便對她說:“旁的還罷了,果脯蜜餞極佳,開胃消食……”

氣氛變得好了起來。因祝纓在,兩宮身邊的侍從女官們也都陪了一席。嶽妙君本是頻頻看向祝纓的,卻在祝纓的隨行官員入席之後睜大了眼睛,直直地看向一個年輕的女子——劉昆。

皇帝與兩宮都不認識她,嶽妙君可是認識的!王叔亮捏了一把冷汗,就怕嶽妙君叫破了劉昆的身份。劉昆小有緊張,不自覺地與祝彤挨近了一點兒,又忍不住笑出來。王叔亮心裏狂罵:還笑!還笑!傻了嗎?

他再看祝纓,這貨正與皇帝談笑風聲,比人家親祖母還親切!她這兒不講風土人情了,開始人情世故,講斷案。她一生斷過的案子太多了,許多案子查的時候很是離奇。皇帝年輕人,好新鮮,聽得正入神。

正說笑間,忽有一個小宦官跑了過來,附在大監身邊輕聲說著什麽。祝纓往那邊看了一眼,皇帝就說:“什麽事?不要鬼鬼祟祟的。”

小宦官跪了下來:“外面來報,冼相公,歿了。”

說笑聲停住了。

陳萌幽幽地道:“喜喪。”

酒就吃不下去了,死了丞相,皇帝不能還高興地請客吃飯。

皇帝硬是收了笑,對祝纓等人說:“外間事就拜托諸位啦。”

……——

祝纓與陳萌等人出了後宮,往前面走去,陳萌還是由有力的宦官背著,大家一同到了政事堂。

政事堂的房子還是那個樣子,裏面的格局稍有調整。王叔亮、施季行先請陳萌、祝纓上坐,自己再坐。這二人的資歷都比他們老,祝纓還正經當過施季行的上司。幾人推讓一番,最後還是陳萌坐了主座,祝纓單坐一邊,另兩人坐她對面。林風等都在外面候著。

陳萌道:“陛下年輕,在他面前說個節略則可,要做事,還是要細說章程的。”

祝纓道:“章程好說。你們倒給我說說,事情怎麽會變成現在這個鬼樣子?前腳才說收天下之兵,還還說,有點起色了,中興也未可知。後腳齊王出奔,滿朝文武竟然就幹看著?”

“或許有隱情。”王叔亮說。

“弄明白也是以後的事了。一步慢、步步慢,你們都沒有你們父親的果決。我倒奇怪,你們都不是笨人,怎麽會到現在還沒個決斷?你們都有顧忌,我沒有,我直說了,我要還是大理寺的評事,我真會去查查當天發生了什麽。可現在我不是了,你們也不是。”

“冼敬。”陳萌果斷地甩了鍋。這事兒陳萌已經休致了沒責任,但他還是仗義地說了個背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