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誤會(第2/4頁)

杜大姐說:“我也不會養魚,等我問問他們吧。您別說,魚頭燉豆腐,好吃!”

“是吧?”

祝纓聽她們說得有趣,也插了一句:“那今晚就吃這個?讓他們到集市上買一簍大魚回來,今天吃飯的人多。”

看張仙姑高興,就不再提本來想說的事——與想西番這一場仗,由於來得突然,她對西番的情況並沒有掌握,難說事情是大是小。萬一超出了掌控,要熬下去,她想早點把張仙姑送回梧州,打完了再接過來。

反正,趙蘇還沒過來,等他來了再說,也還來得及。

杜大姐不明就裏,答應了下來。祝纓又陪張仙姑說了一會兒話,講趙蘇、祝煉要過來了。

張仙姑也很想念這二人,念叨了一陣兒,又說祝纓:“你,我就不說了,錘子的事兒你得上上心!孩子,不是養大了就算完了的,他也不小啦,得成個家了!你看看你這一屋子的小屋兒,有幾個有家有業的?

林家小子、趙大郎,人家有親生父母操心的,哪個不是有妻有子?小妹那個,跟別人不同,她有家產要擎,家裏怕別有打算,咱們不好多嘴。旁的人,人指望你,你不得給人看著點兒?你不催,也要問一問,他們有沒有心上人,不給人家操辦嗎?”

又絮叨了好些個“打仗時不好說,打完仗了,該收心啦”之類的。

最後終於拐到了女兒身上:“你同花兒姐的這些孩子,青君、青葉、青雪她們,另有錘子是你學生,趙大郎是義子,你想好哪一個好給你養老了麽?”

“誒?哪一個?”

張仙姑奇道:“怎麽,你沒想好?個個都是好孩子,可也得有一個主心骨啊!你要把事交給誰,就得先對他更好一些。趙大郎穩重人,歲數不小,錘子,你又放得遠。姑娘們年輕又細心,那你得對她們再好一點兒啊。一件活計,人人都做得,就是人人都不管,你得定準了一個人呀!”

在張仙姑看來,女兒親自生是不太可能了,不過祝纓把“祝”姓給了許多人,又把許多聰明孩子收在府裏,那就有“師父養徒弟、徒弟給師養老送終”的意思。這是可以接受的。養這麽多,從中選最好的、最有良心的,定下來。

張仙姑也就可以放心了。

祝纓心中的“繼任者”與張仙姑理解的“養老送終”是不一樣的,不過她也沒解釋,而是說:“娘看誰好?”

“錘子是咱看著長大的,孩子小時候心重,現在倒好了。青君本事也大,眼裏有活,踏實肯幹。旁的也都好。”

祝纓笑道:“那不就行了?”

“那錘子的親事?”

“等他來,我問他。”

“那行!”

自己想要辦的沒辦成,反而挨了一頓說,祝纓不再久留,先溜去馬場,看了一回馬,命把最穩的幾匹騸馬好生照料好。再踱出府,往學校裏看了一回,尤其過問了遺孤們的起居,才重又踱回府裏,陪張仙姑吃燉魚頭。

張仙姑只知道女兒要吃的魚頭,見她吃得開心,張仙姑自己也就開心,直覺得歲月靜好,此生足矣。

…………

直到祝青君又率兵出征,張仙姑才知道好像又要打仗了。

因為祝纓有事,有幾天沒陪她出門了,張仙姑就自己帶著蔣寡婦,騎上她的那頭驢,到街上轉悠。在街上看到了正在征丁運糧的衙差,她好奇地問一句:“今年還用給朝廷納糧?”

被回了一句“這是給咱們小祝將軍出征用的”,她才知道要打仗。

她經的見的多了,當時沒表示,回府又詢問祝纓。

祝纓輕描淡寫地回了一句:“咱們現在最能幹的就是她,一有事就叫她也不行,我就想,讓她這次帶幾個新人去練一練手。不止兵要練,將更要練的。練成了,青君也就能歇一歇了。”

道理講得很通,張仙姑被糊弄了過去。

祝青君也再次踏上征途。

這一次,她不止帶了一千騎兵,又有兩千步卒。除了常規的輜重糧草之外,她又特別列了張單子,向祝纓多要了些旗幟之類,都是連夜趕工做出來的。其規制、樣式等都要求與朝廷的軍隊一樣,安南的裁縫、做針線的婦人都沒見過,還是蘇喆等人親自指導畫出了樣子。

祝青君一路西進,到達關口,遠遠的就有祝新樂派人來迎。這小子胡子拉茬的,臉也黑了不少,身上的鎧甲也多了些痕跡。一笑露出一口白牙:“將軍。”

祝青君道:“怎麽樣?”

祝新樂道:“孩兒們還頂得住!就是你們要再不來,咱們可就要哭啦!”

祝青君看他,怎麽也不像是要哭的樣子,道:“看到普生頭人了?”

祝新樂點頭道:“是。就是他!跟在番人大官的身邊,朝這邊指指點點的。”

祝青君道:“有兩條采藥小路,要防著他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