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喂招(第3/4頁)

陳放沒理他後半句,只順著前半句說:“父母生我育我,祖父啟迪智慧,然而若說仕途提攜、教導為人處事,是這位長輩擔了父職。”

王允直心道,您那位祖父,家業交給親兒,倒將艱難大業交給“世侄”是再聰明不過的一個人了。他含糊地說:“到底身份上有了瑕疵,否則,當不止於此。”

“朝廷怎麽會同意一個女子做官經略安南?朝廷只會等一個女子經略了安南之後過來請封。”

王允直看了他一眼,陳放低聲說:“如今朝廷,做實事的人太難得了,令人遺憾。”

“也是。”

陳放放心了,安心回去睡覺,第二天起來,祝纓已連夜準備好了場面,裝飾也很像樣子了。只是與在京城時的裝飾不同,一些紋飾、顏色、物品的樣式明顯地帶有“南地”特色。

王允直些時也不挑剔了,與陳放二人換了正式的衣服,後面跟著一隊力伕,挑著一列的箱子。每人一份敕封的文書、官印,此外是冠服。像祝纓、張仙姑這樣的,尺寸有數,是都做好了的。其他如蔣婉等人就是各賞彩緞,自己做。

因此東西很多,分發起來頗為耗時。

兩人輪流幹活,香案裏的香都續了幾回,終於,讀完了。

場內場外一陣歡呼,除了祝纓等人,祝縣頗有一些壯丁參與了西征,也有一些家中有聰明學生,也在西征中辦差顯露頭角,得到了官職,這種歡呼是發自內心的。

香案撤去,眾人入大廳就坐。

陳放先請出張仙姑、花姐拜見,執晚輩禮,帶來了父母的禮物。又與侯五、小江等人見禮,稱之為:“京中舊識長者。”周娓有點莫名其妙的,心說,我也不咋認識你啊!杜大姐也覺得奇怪,咋還帶仆人了呢?

拜見畢,張仙姑與陳放嘮了兩句家常,祝纓才要開席,王允直卻起身,鄭重地站到了她的面前,端端正正拜了兩拜。

祝纓道:“這是做甚?”

“先祖身後事,多謝您仗義執言。”

所有人都怔住了,祝纓都快忘了這件事了,忙扶起了他:“我做事,只憑自己的良心。你不謝我,我也是要做的。”

“無論是誰,做了,我們身為子孫都是要謝的。”王允直說。

兩人客套一回,相偕落座。

陳放便說:“當年姑姑就是蒙王相公青眼,許經營安南之地,累三十年之功,要是王相公能夠看到這一切,該多好呀!”

這是套詞兒,祝纓道:“我知道你要說什麽,當年王、陳、施三位相公都知道這事兒。如今昔人已去,但你們還在,只要你們不怕辛苦,我正好要去西州一趟,你們同行便是。”

陳放與王允直自然都願意。

當下商定啟程。

祝纓這裏,是早就決定要搬家的,甚至做到了春天搬過去,房子沒有完全蓋好,先蓋幾間主屋暫時住著,剩下慢慢蓋的準備。現在因為喪事耽誤了一些時日,西州城不但城墻好了,估計那個幕府的圍墻也應該圍起來了。

略翻一翻黃歷,選了個初六,一行人便動身往西去。蘇鳴鸞、郎錕铻等外五縣的頭人縣令也都隨行。

此時雨季已過,青麥漸黃,一片豐饒景致。陳放仔細,細看之下發現從東往西,莊稼種得能夠看得出是越來越散漫,水渠、水車等也越稀疏,且大部分為新設。

這一日宿在祝重華處,祝重華樣樣安排得周到,在陳放、王允直眼中也只是尋常,不過陳放看王允直拿著個造型別致的杯子,拔弄了一下杯耳上吊的矛尖,道:“這倒是別致,京中沒有見過。”

王允直也說沒有。

祝重華道:“一寨子一個樣子,這兒有您那兒沒有的,您那兒也有咱們這兒沒有的呀。”

王允直覺得這個看著精明的婦人其實有點可愛的,一笑,放下了杯子。

陳放卻趁機遊說祝纓:“姑姑,西州離梧州已經很遠了,要與山外互通有無也太難了,何如再開一條驛路從西州連通京師,彼此方便?”

祝纓笑問道:“誰讓你說的?”

陳放道:“我自己想的。”

兩人套好了招,瞪了一回眼,祝纓摸摸下巴,道:“明天再說。”

陳放也不著急,王允直也覺得這提議雖然好,但是可能性不大。

不意次日一早,吃早飯的時候,祝纓對陳放道:“我想了一想,你的主意很好,然而這件事我能做安南的主,你做不了朝廷的主,需要從長計議。”

“噗——”王允直一口野雞湯從鼻吼裏噴了出來。

陳放道:“那我們上本。”

“行。要派個懂行的來談工程,別弄個不著四六只知道黨爭的過來,”祝纓的話很刻薄,“事兒是好事兒,但朝廷我知道,總有一些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東西!你們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