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算盤(第4/4頁)

…………

京城,鄭府。

表兄弟也正在討論著禁止田地買賣的事。

鄭熹固然不喜冼敬的改革,但也承認需要抑制兼並。表弟突然之前要叫停這件事,鄭熹百思不得其解,覺得表弟腦子有毛病。

“咱們雖與冼敬出身不同,但抑兼並這件事,絕不能一點也不幹。你究竟為什麽非要這麽做?”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如今祝纓她離開了!朝中沒有人能辦到了。”姚辰英說。

鄭熹道:“沒她就不行了嗎?其他人哪裏不如她了?”

姚辰英道:“她無妻無子,好吧,也沒法兒有妻,無兄弟姐妹、無親族密友,只有行將就木的雙親。這樣的人,才能幹得成。”

“我不用澄清天下,水至清則無魚,”鄭熹說,“別成爛泥潭就行。不用你幹得比她強,也不用你學她那個樣子,比她差點兒也行。”

姚辰英仍然搖頭道:“你讀史難道沒有發現嗎?一旦國家出現頹勢,是自上而下能力、信念全都不行的,人各懷私,不顧公益、只謀私利。這個時候無論有什麽救危圖存的新政,推行下去都會被有私心的人利用,越掙紮亡得越快!”

“胡說!亦有中興時。”

姚辰英道:“回光返照而已。凡一朝,立國之初,想改革新政,大多是能夠做得成的。其運至半,越做越糟。譬如屯田,是好事吧?中飽私囊只能讓兼並惡化。至末代,做什麽都是錯。現在不至於是末代,王相公也動手了,你看冼敬一接手,是不是有點兒往末代去的樣子了?”

鄭熹道:“大膽!噤聲!”

姚辰英雙手一攤:“哪怕是為了百姓,也別亂動了。做這件事,要得罪多少人?不能得罪,那就拖著,拖到一個不怕填進身家性命,親戚九族的能幹的人挺身而出,或許還有救。好好的一個人,不留下來共襄盛舉,還給氣跑了,怎麽想的?七郎,你已經寬待她三十年,如今繼續交好又何妨?”

鄭熹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