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老臣(第2/4頁)

鄭熹道:“找個人上表,要快!”

鄭奕連連點頭:“是!”

“你再去一趟穆成周家裏。”

“誒?”

“他可是永王嶽父。”

鄭奕一點就透:“好!”

“府裏的事,要保密,只說偶感風寒。”

“好。”

接著,鄭熹又派人去找郝大方。最後讓陸超給祝纓處送了個帖子,說是明天要過府一敘。

安排好這些事,才命人搬了行李,到母親臥房外間去。鄭紳見狀忙說:“爹,還是我來吧。”

鄭熹擺了擺手:“不用你。”

鄭紳也不敢反駁,只得在郡主正房旁的廂房裏尋了間屋子宿下了。

……

另一邊,鄭熹下的帖子卻又讓祝府起了猜測。

鄭熹很少到祝纓家來,有事多半是下張帖子或者是派人把祝纓叫到鄭府去。更多的時候是祝纓比較自覺地到鄭府去。

近來鄭熹下帖召人變得少了一些,有時是派兒子、偶爾是親自過來。

弄得祝纓不像是與他更親近,而是與陳萌交情更深的樣子——陳家父子與祝府往來反而更密切。

祝纓打開帖子一看,就懷疑這帖子與近來朝上的事情有關了。

她不動聲色,對蘇喆、林風等人說:“明天府裏好好準備,鄭相公要過來。”

蘇喆一看趙蘇等人都不在跟前,自己責無旁貸地問:“是發生什麽事了嗎?”

祝纓道:“能有什麽事?有得商量就不算大事兒。”

蘇喆還是不放心,她近來很閑,嶽桓做了禮部尚書之後對她也如姚臻一樣的關照,同樣的,也沒交給她什麽差使。

嶽桓比姚臻不同之處還在於將她看作個學生。蘇喆曾被祝纓帶到嶽府許多次請教,她又在劉松年府裏呆過,嶽桓與楊靜也稱得上是“同門”,都是從嶽桓祖父那裏傳下來的學問。蘇喆請教楊靜的事兒,嶽桓也知道了。嶽桓看她像看晚輩,又尋了些書籍來給她布置功課。

學習,蘇喆是喜歡的,但是嶽桓與楊靜一樣,教授的東西總是能時不時地讓她難受。

她是比較樂見朝廷有點事,能讓她做點事,免得鬧心。

她特意留到了最後,又纏著祝纓詢問。

祝纓道:“應該是朝上的事兒。或許,與陛下這些日子的舉動有關。”

“陛下近來好像是越來越有章法了呢。”

“對呀。”

“那是好事呀。”

祝纓道:“那要看你怎麽看了。”

蘇喆疑惑地問:“人主無能,朝令夕改、不能令群臣拜服,朝廷就會混亂,天下就會頹喪。皇帝有章法,怎麽會是壞事呢?”

“嗯,那對天下似乎是有些好處的,可對具體的大臣,就未必了。你這些日子,只管看,看陛下與丞相們之間的相處。”

“看不到哎……”

“把邸報仔仔細細地讀,讀一讀官員調動。認真聽,聽一聽京城的變故。再好好想一想。”

“是。”

蘇喆滿腹疑問地走了,她還是不太能理解,為什麽一個有章法的皇帝會有負面的影響。

而祝纓則親自理了一遍明天待客的步驟,以免出現什麽紕漏。

…………

次日,早朝,平安無事。

祝纓有條不紊地處理著手上的事務。

政事堂裏卻有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竇朋看到了一份奏本,喚了鄭熹一聲:“恭安公主下降令郎的事情,你怎麽看?”

鄭熹回過神來,道:“哦,本已議婚,因為先帝駕崩,故而擱置了,如今未到三年之期。”

竇朋道:“公主下降,又與旁人家不同。”

鄭熹道:“還是再斟酌斟酌吧。”

陳萌與冼敬也看了過來,鄭紳一旦尚主,鄭熹就與皇室算親家了,關系更緊密了,這對冼敬來說可不算是好事。

冼敬道:“孝期未滿。”

陳萌也猶豫著說:“兩可之間。”

竇朋將奏本給陳萌看了,陳萌又改口說:“確實,多事之秋,又有災異,停得太久又要多費錢糧,不好。”

竇朋是這麽想的,就算再準備一個公主府,也不至於就讓國家精窮了。但是再拖兩年,戶部尚書未必就還是祝纓,到時候萬一再發生點別的事,新尚書還能不能像祝纓這樣將各方面都處理好就是兩說了。

兩年之後,恭安公主的妹妹也到了差不多的年紀了,皇帝還有兩個兄弟似乎也可以開府了。

能趁祝纓在戶部的時候多辦一件是一件!他都恨不得現在就把這幾個人全都安頓好!現在不用他發愁,兩年後就不一定了。

“陛下已經出孝了。”陳萌含蓄地說。

冼敬道:“那是陛下。”

鄭熹道:“與我家有關,我反而不好說話啦,不如請陛下聖裁。對了,戶部不至於這麽吃緊吧?我再問問子璋去。”

官司打到了皇帝面前,鄭熹自己隱了。冼敬還是覺得公主不宜此時出降,竇朋、陳萌有希望早點辦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