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刺史(第3/6頁)

宿麥二、三月陸續收獲,消息傳到京城的時候已是三月底。冷雲表態不想回去,段琳再推薦卞行,再被否決。再等機會,等他再向皇帝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時間已到了四月中旬了。

段琳是個大忙人,他才接手太仆寺,前任留下的坑要填,自己的人要栽培。所謂“等風頭過去”的這段時間他也沒閑著,將手上的事情粗略攏了一下,無數的小坑有待日後再填,段琳終於覷到了與皇帝再次提卞行的機會。

起因是冷雲,段琳向皇帝哭訴:“那小子言語無禮,使臣與姻親不睦。”

冷雲嘲笑段琳安排親家去當刺史的時候說話難聽,段琳裝作才聽到的樣子對皇帝說:“臣知他們的意思,以為臣是因與鄭氏不和故意栽植自己姻親。私怨歸私怨,臣不敢因私害公!”

對著皇帝好一番表白。

皇帝道:“卿莫哭,我知道了。”他還是準備等使者到了再說,但是這個“再說”的預案就變成了:不管祝纓幹得好不好,都要讓卞行南下做刺史。

此時,甘澤還在路上,京城派往南府去宣敕的使者剛剛踏上歸途。

而祝纓正在山裏。

…………

山中“別業”落成了!

山裏條件比平地艱苦許多,山裏人也更加的吃苦耐勞。並非因為平地人不好,而是——能少吃苦,誰會進山呢?

不過是沒有更好的條件,不得不吃這個苦頭罷了。南府本地百姓就比祝纓所識之京畿百姓能捱苦。

祝纓心知肚明,所以額外給這些人補一份口糧。這份口糧是額外給壯丁的,不在她與郎錕铻勾兌範圍之內。吃得飽了,郎錕铻手下的壯丁幹活飛快。

這個別業選址講究,建得也講究。

外圍建一圈“城墻”,有台階直通墻上,可沿階而上,在墻上巡邏。地形的原因,只有一個南門,一個東門。城門上是城樓,上設有鐘鼓。

從南門入,一條大路直通往北,最北端是祝纓的住宅。

自家住宅,祝纓按著“前衙後府”的樣式建的,她現在是五品,按規制頂格建滿五間七架。

後面住宅雖然自家只有三口人,卻建得比後衙還要寬闊,三路三進,設有更多的客房,後帶罩房,罩房後亦有花園。兩側廚房、仆人房、車馬房,都比以前的宅子大得多!單以仆人房論,住個三、四十人不成問題。又有庫房、倉房等。

“前衙”分兩進是她理事、待客、宴會之所,非但有她那寬宏的正堂,在正堂兩側又建了左右兩排房子,以作“六曹”的公房。又設有馬廄、小演武場、門房之類。

樣式有點像在京城的祝宅,大而“古樸”,主屋多是兩層,外面檐廊設槽,天寒大風的時候可以上格子門板之類阻隔。房子用料紮實,唯外檐隔扇之類祝纓以儉省的態度,用的是竹子,用舊了淘汰起來方便。

墻高而厚。建得比南府的府衙還要氣派一些。

這就是她給自己建的居所了。

宅院之外,祝纓又照著自己所知所識之規劃,也設數坊,各分功能。設交易之地,蓋了一片的房子,這是集市。集市很大,而“民居區”現在幾乎全是空地,特別的空曠,只有幾十戶人家。

這也是塔郎家能夠在幾個月內建成一個小城的原因——大部分的工程是砌墻。就是她的那個大宅,裏面也沒家具,空屋而已。

整個“別業”,大圍墻內現有的好房子只有幾處。一個是她的大宅,一個是給守衛住的宿舍,就在她大宅的旁邊不遠。一個就是大集市,另一個集市鄰近的坊,祝纓在那兒也蓋了一片房子,預備招租。她不賺稅錢,打算賺這“人氣”的錢。

商人來了,得吃飯吧?得住宿吧?得有地方交易吧?她不抽稅,但是租房子,也安排人提供食宿、草料之類。

在集市的另一邊,是一個“工坊”,準備給手藝人住的。這裏只有幾處小院,也沒蓋滿。

整個別業就一個字“空”,半夜有人迷路過來,怕是要嚇得大叫一聲:“鬼屋啊!”

即便是這樣,祝纓還是非常的高興。這是她的地方了!

這小城的幾十戶人家是這幾個月來陸續被她發掘出來的,起初是要臨時找人做工,有山中散戶來混口飯吃。先是幾個人,後是他們將家人帶了來。幾個月來,零零星星湊了幾十戶,勉強在附近山上又開了一點田,那田也只是初初有個田的界限而已,地裏仍有許多草根、石塊之類,今年能收回種子就不錯了。

此地勝在離水源較近,小城內不缺飲用的水。周圍的田地目前開渠比較難,他們就先用大粗毛竹剖開了,作成臨時的引水管,也還能用。

祝纓也先不收這些人家的稅,約定五年之後三十稅一,來了還有房住,一人能分到一間,先到先得,住她的房子給她開荒、守城,但是開荒的話她提供耕牛和種子以及農具。她現在只收山中散戶,不搶各家的族人、奴隸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