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報應(第3/6頁)

“是。”

鄭熹皺眉看著她,祝纓一點頭:“好。”

鄭熹這才顯出高興的樣子:“回到大理寺,又得接著忙了,胡、左二人已是焦頭爛額。”

祝纓道:“他們本來就能做得很好。”

“看跟誰比,”鄭熹說,“回去之後,過兩天,你再辦一件事。”

“誒?”

“蘇匡也該升一升了,這件事你來提。”

“這……”

“人情還是要的。”鄭熹說。他讓祝纓去賣蘇匡這份人情,顯是已經有了安排。

兩人一邊吃一邊聊,鄭熹說著自己的布置,他看左司直在祝纓遇刺的時候表現尚可,認為祝纓沒有看錯人,左司直此人雖然滑頭,倒也有幾分真情在,也是可用的。他想把左司直平調為丞,然後把蘇匡升做司直。

祝纓沒問他對自己的安排,鄭熹先說了:“你還是要在大理寺裏留一陣的。你傷才好,不宜過於操勞,大理寺裏你熟,不用多費心。等你好了,再議。”

“不讓我留守了?”

鄭熹道:“從六品一個丞,守,談何容易?我去哪裏,就設法帶你去哪裏。”

祝纓道:“好。”

跟著走,這是心腹的待遇,也是先鋒的待遇。跟著到哪兒,就是要跟著去再重新開辟一片天地的。幹好了,雞犬升天,幹不好,一塊兒滾蛋。“指定要某人”,鄭熹也是要舍出人情去討價還價的,原本鄭熹並不打算這麽幹。

政事堂駁了她做大理寺正的請求,理由說得很明白:不夠格。

鄭熹就不讓她再在大理寺苦熬。

這是更加看重她。對她提前講,也是一種交心。

祝纓當然不能拒絕這種好意。

兩人吃了一陣兒,鄭侯那裏的唐善親自過來,說:“君侯問三郎呢。”

鄭熹道:“他不忙著釣魚嗎?”

唐善道:“聽說三郎來了,魚也不釣了,請過去說話,還說,要吃酒,他那裏有好的。”

鄭熹道:“他可饒了自己吧,這孩子的嘴沒個把門的。”親自帶了祝纓過去。

鄭侯正在庭院裏,院中有匹良馬,鄭侯笑道:“來啦?不要行禮啦!過來瞧瞧,這馬怎麽樣?”

祝纓已得過通知,上前道:“是好馬。”

鄭侯把韁繩一扔:“它是你的了。”

祝纓道:“有點貴。”

“沒出息!”

“我是怕養不好。”祝纓說。金良送的那匹馬其實就養得不是很好,不然她能策馬踩著兇手跑到禁軍面前。曹昌很用心了,但是祝家提供不了良馬需要的最好的精飼料。吃的只是其一。又沒有很大的地方跑馬。馬養得差了一點,也就用不上了。

所以祝纓覺得,自己有個差不多的馬也就差不多了。

鄭侯說:“又不用你養。”

鄭熹道:“拿著。”

祝纓只得接了這個祖宗,她有點同情這個祖宗——以後跟了我,得吃苦了。她說:“這下曹昌有新眼珠子了。”

鄭熹笑道:“那孩子就是心眼太實在了。”

鄭侯又問曹昌是誰,祝纓說是甘澤的表弟,很實在的孩子。鄭侯道:“甘家人,可以相信。”又說祝纓居然沒有護院,不好。

祝纓道:“他們都不如我。京兆如今也多安排人在附近巡夜了。家裏人不在多,在可靠。正在慢慢安排。”

鄭侯就不評論這件事情了,又問祝纓當日的情形,問祝纓:“是用我的那柄刀嗎?”

祝纓隨身就帶著那柄金刀,當即解下來給鄭侯看。鄭侯把刀摩挲了一會兒,道:“嗯,給你的時候沒想到它還能這麽有用。”

他讓人取來兩柄刀,都比祝纓現在拿的長,一柄有尺余,一柄長數尺。刀身狹長,刀鞘是黑紅金三色的花紋。抽出來,刀鋒雪亮。

鄭熹道:“到了宮門口就得給攔下來。”

鄭侯道:“道上可以用!”

他又命取了一張好弓,再送祝纓一副軟甲。鄭熹有些詫異:阿爹今天好像很高興。

祝纓接了鄭侯的許多東西,也大方地收了。鄭侯道:“試試。”

祝纓也不縱躍,右手抽出刀來挽了個刀花。鄭侯道:“這誰教的?中看不中用,有空跟金良喂喂招。”

“是。”

鄭侯滿意地道:“行了,你們玩兒去吧。”

鄭熹直到坐回席上,撤去殘肴重開新宴,才說:“老小孩兒。咱們說到哪兒了?”

…………——

祝纓從鄭府出來,就哪兒也去不了了,她得回家送東西。除了鄭侯,鄭熹又給了她不少東西。

回到家,把家裏人又嚇了一跳。

花姐十分憂慮:“這又是要做什麽?”鄭府的東西是白拿的嗎?都是拿命換的。給的越多,還的也就得越多,根本就是利滾利的高利貸。

張仙姑和祝大都說鄭府大方,雖然不滿於女兒受傷,不過東西這麽多,他們也不好再說什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