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不值(第4/6頁)

“不用,先例行問話。回來再細琢磨也來得及,上頭要問起,總要有點供詞可以搪塞。不審女囚,就拿男囚湊個數。”左司直說。

祝纓與他分頭行事,她需要再仔細研讀一下案卷。能通過案卷看出來是最好,她其實挺不想為李藏這事跑一趟的,說要跑一趟不過是在上官面前說點好話而已。有什麽事是只能讓一個妙齡少女嫁一個半死老頭才能解決的?笑死。又不是嫁了死皇帝好當皇太後!

這案卷她已記了下來,卻仍是攤開了,重新一字一字地讀。將各人的供狀都看了一遍,明顯能夠看出來,丫環婆子的話裏說的是奉了畢氏之命買了砒-霜,但是都沒咬死是親眼看到畢氏投毒的。而男仆那裏,則是只管喊自己冤枉。李家人就更有意思了,李家長子認為沒有這種事,就是用藥過量了,這也是畢氏的說法——李藏不舒服,要求加大了劑量。

但是李家次子、三子,兩個出嫁的女兒則堅持,肯定是小媽害了他們親爹。甚至說,畢氏十分有心機。幾年前畢家敗落之後,就投奔了李藏,畢氏因為青春年少,被李家主母“養在身邊陪伴”。李家主母還沒死,就做主讓畢氏接自己的班了。

當時大家都是十分反對的。因為這破事聽起來實在是太不好聽了!而且這事居然還成了!從他們的證詞中能夠感受到明顯的憤怒,“欺瞞”“哄”“騙”之類的用詞頻頻出現。且他們都說,父親之前並沒有提及病情加重痛苦不堪要增加藥量,老管家等人的證詞也證明了這一點。至於李家長子的證詞為何與他們不同,他們則是說:大哥傻!裝正經樣子!就是不心疼爹娘!木頭人一個!

因為有他們在,並不相信老頭是單純用藥失誤,他們自己找了郎中、仵作,都畫了押。正因如此,祝纓兩相對比才比較相信地方的審查。

再仔細看李家長子的供詞,用詞則是十分的平靜,不見有這些詞。然而也沒有什麽溢美之詞,通篇都非常的平靜。

再看畢氏的供詞,關於嫁給一個老人,她的說法是“報恩”。說自己不會謀害“丈夫”,因為自己的娘家已然赤貧,還得指望著這個“丈夫”補貼娘家。如果是繼子當家,那麽肯定沒有現在過得寬裕。

“有趣啊……”祝纓喃喃地說,“她不是夫人。”

李藏沒有為畢氏請封誥命,她不是“夫人”。

看到一半時,崔佳成、武相又來了。祝纓定的規矩,不能單獨見,現在她們是兩個人,祝纓這裏還有吏、有胡璉,確實不是單獨見了。

祝纓只得放下手中的案卷,問道:“怎麽?”

兩人對望一眼,武相道:“大人,不知我們能不能看一看女卒們的履歷档案。”

胡璉“噗哧”笑了出來:“可算想到了。”

祝纓讓一個吏引她們去借看,說:“就在這裏看,大理寺的案卷不許帶出。看完了歸還。”

顧不得其他,兩人趕緊拿了看。攏共八個女人,可以書寫的實在太少了,只有最簡單的出身和家庭情況,再多也是沒有了。兩人說不上是失望還是別的什麽,歸還了案卷來向祝纓告辭。

武相問道:“不知女囚那裏何時提審?下官也好早做準備。”

祝纓道:“不要管這個。”

“是。”

看她們走了,胡璉才說:“這些女娘,就是比人想得慢。”

祝纓道:“想著了就好。”

“嗯,不錯,有了她們,起碼咱們這兒不會出個孕婦。”

祝纓也笑了,先把這件事放到一邊,著手辦理大理寺的雜務。本來是打算照著陳相的意思,把這個畢氏給開脫出去的,“老人受不了病痛,用藥過量”完全可以解釋得通。沒抓著現行,侍女還拷打死了一個。如果硬要拿這個說事,確實能推翻當地的結論。鄭熹和祝纓本來也都想這麽糊弄過去,人家長子都不在乎了,只要個“體面”。李藏死了,她一點也不覺得可惜。不管畢氏是好人還是壞人都不要緊,她不想追究。

但出現“懷孕”這個意外就不對了,是把祝纓架火上烤了。祝纓反而想把事情查個清楚,這樣自己也能多一點幹貨。

實在不得已就出京查案。如果要走,就要把手上的事情處理好,最好連過年的安排都安排好。

她飛快地處理著手上的事情,腦子裏則是想著自己家裏的事兒,怎麽過年,怎麽托付。不能在她出京的時候被人遷怒……等等。

辦好了手上的事,落衙後又去了一些商家,讓他們“照著上面的地址,挨個兒送到家裏”。她給大理寺諸人補貼,有些是直接在大理寺就發了東西、發了錢,有一些則是讓商家給送貨上門,這樣就要各位同僚留一下家庭住址了,如果不想送到家裏而是要送到“其他地方”也行,留地址。輕輕松松就能掌握住許多想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