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考校

漳州府。

一處小小的海灘上,長長的官軍早已經將此處封鎖起來,不遠處有一座小山,身著緋色官袍的於謙,站在山上遙遙眺望著無邊無際的海面,擰著眉頭,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此處便是前宋時,漳州港的舊址,自從朝廷禁海之後,這處港址被基本荒廢,禁止商船再從此處出海,按理來說,早就應該破敗不堪。

但是實際上,於謙到達此處之後才發現,這處港口遠沒有他想象的那麽破舊,雖然說,大多數的建築的確早已經荒廢,但是,基本的港口設施,還是保留了下來。

他曾經和此處的知府溝通過,名義上,保留這些設施,是為了方便漁民在近海捕魚謀生,可是實際上,這處港口卻還是屢屢有走私之事發生,朝廷雖然派了官軍巡邏,但架不住此處太過便捷,總有鋌而走險之輩。

甚至於,近些年來,倭寇不知道從哪弄來了一些精良的武器,有時碰上官軍,不僅不躲,甚至還敢打上一場,而且,這些倭寇狡猾的很,時常扮做普通漁民,稍有不慎就會錯過去,總之就是一句話,想要管轄起來,困難的很。

這些話,於謙聽了聽,也便一笑置之,地方上的官員說的話,有些能信,有些不能信。

這個知府把自己說的如此盡職盡責,嘔心瀝血,可實際上,看此處的規模就知道,已經不是偷渡這麽簡單,儼然已經成了時常會進行小規模貿易的場所,這可不是一句時有偷渡就能解釋的了的。

說到底,地方官有地方官的難處,也有地方官的辦法,走私海貿,已經成了沿海一帶心照不宣的秘密,地方各大家族或多或少都有牽扯,此次,如果不是大軍出動的話,恐怕也不會如此順利,但即便是如此……

“大人,京中剛剛傳了信來,說陛下已經下旨,開始徹查劉益的案子,京中如今人心惶惶,無暇旁顧,大人可放心了。”

身後一個青色官袍的年輕人走上前來,對著於謙躬身行禮,開口道。

於謙沒有轉身,只是輕輕的搖了搖頭,道。

“只是不到時候罷了……”

此次剿倭,於謙采取了和以往全然不同的辦法,沒有和倭寇硬碰硬,而是從當地的士紳入手,順藤摸瓜,才將這些倭寇一網打盡。

這麽做固然有好處,不僅可以迅速的剿滅大量的倭寇,而且,可謂一舉摧其根基,沒有地方士紳的支持,即便是還有零星的倭寇,他們搶到的東西也無處銷贓,日常所需的物資,也沒了來源,在新的士紳家族崛起之前,可想而知,大明的海疆必將安定至少數年的時間。

但是,士紳家族之所以被稱之為士紳家族,其原因就在於,他們本身族中就有在朝中出仕之人,此次查抄於謙動了雷霆手段,用大軍剿除了這些劣紳家族,雖然看似痛快,可實際上,埋下的隱患也是巨大的,不說別的,單說是這些鄉紳家族背後的官員,就必定不會善罷甘休。

除此之外,他到了漳州一帶這半年多,除了封鎖海域之外,也查到了很多東西,比如說,這麽多年以來的走私所得,絕不該僅僅只是現在已經查封的這些財產而已,有大批的金銀去路不明,不出意外的話,都流入了官場當中。

再比如說,自大軍駐紮下來以後,各處州府屢屢有情報泄露之事發生,如果說,這些倭寇的背後僅僅只是一些鄉紳的話,怕是做不到這樣的事情的。

當然,於謙的職責是剿寇,並不是查案,除了剿寇之外的事,他也並沒有專斷之權,所以他能做的,就是密奏禦前,請皇帝決斷。

至於他自己……

目光投向遠處茫茫平靜的海面,於謙的臉色變得有些憂慮。

如今的整個大軍當中,恐怕只有於謙知道,此次剿倭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麽。

現在,大軍該做的事情,都已經做的差不多了,雖然說仍然有流寇在附近逃竄,可大規模的倭寇,都已經被清剿幹凈。

可是,天子所說的商船,卻絲毫都沒有回航的跡象,這一年下來,雖說於謙並不在京中,但朝廷的消息,他還是大致知道的。

鳳陽雪災,河南旱災,山東數月陰雨不停,朝廷這段日子,只怕過的也不容易,這種狀況之下,大軍駐紮的時間越久,對朝廷的壓力就越大。

即便是拋開這些不談,沿海一帶除了有倭寇,還有那些依靠漁獵為生的普通百姓,為了圍剿倭寇,於謙下令封鎖了海域,這也就導致了,普通的漁民也不得下海,如果不是今年的災情,基本沒有波及到東南一帶的話,那麽,恐怕早就支撐不下去了。

就算是這樣,根據近來州府所報,百姓們的怨氣也已經是極重了,如果說,繼續嚴禁下海的話,說不定會鬧出什麽亂子來,總不能他這個來剿匪的,最後把百姓給逼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