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二章:拉扯(第2/3頁)

這算是第一件大事,起因是李賢,定國公府算是被動承接。

但是,這第二件事,則是近些年來,定國公府罕見的在朝堂上正面發聲的一次。

那就是,前段時日,朝堂上對於整飭軍屯爭執不下的時候,定國公府聯合永康侯府,隆平侯府三家,主動清丈自家田畝,並願意無償歸還朝廷,算是徹底打破了僵局,直接助推了整飭軍屯章程通過了朝議。

為此,天子特恩,對定國公府厚加賞賜,以至於,當時朝廷之上,不少人覺得,定國公府要趁勢而起。

可是到了最後,一切塵埃落定,定國公府依然維持著低調的作風,對於朝堂諸事,很少參與其中。

以至於,很多大臣都快忘了,朝廷還有這麽一座公府存在。

而武興,恰恰是定國公府,在軍府當中,為數不多的高級武臣之一。

他這個時候主動參與此事,意在何為?

在場的一眾大臣皺著眉頭,不由瞪了一眼站在一旁心虛不已的兩個兵部侍郎。

按理來說,這種涉及軍府的事情,由兵部出面挑大梁,他們這些人從旁輔助,是最為合適的。

可偏偏如今,兵部尚書於謙不在京師,剩下這兩個侍郎,一個比一個的年輕,不然豈會讓這幫武臣搶了風頭?

眼瞧著天子聽了武興的話之後,面色漸漸變得溫和起來,一幫老大人知道,不能再繼續猶豫下去了。

不然的話,一旦天子開了口,這件事情,他們就徹底沒有插手的余地了。

躊躇片刻,依舊是王文率先上前,開口道。

“陛下,軍府積弊經年累月,不可不徹查,但是,此事也的確幹系重大,不可操之過急。”

“何況,如今兵部尚書於謙,刑部尚書金濂二位大人,皆奉旨出京辦事,僅憑軍府,恐難以徹查清楚。”

“但是,張同知奏疏已上,若不察查,恐令朝廷上下流言四起,故而,臣以為,可暫命大理寺,中軍都督府,都察院聯合清查奏疏中涉及之人,至於徹查軍府上下,可待於謙,金濂二位大人回京之後,再詳加商議。”

這話,王文說的頗是謹慎。

要知道,按照天子的意思,肯定是想將此事按下不提的。

但是,問題就在於,在場的老大人們,是不想按下的。

這才是他們遲疑了這麽久,一直猶豫不決的原因所在。

從社稷朝局的角度來說,整飭軍府,澄清風氣,肯定是有利的,如果說整飭軍屯是急務,是為了安穩各地官軍,讓他們都能最大程度的維持生計,領到餉銀。

那麽,整飭軍府,就是從根子上,去改變如今軍中的現狀。

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五軍都督府,作為大明官軍名義上的最高機構,其中風氣不正,貪瀆庸弱,底下必然是有樣學樣,各種虛報軍功,吃空餉,欺壓官軍的行為,層出不窮也就可以理解了。

這是一個大前提,而且大概率,這也是天子沒有直接將此事否決的原因。

整飭軍府是要的,但是,誰來整飭,什麽時候整飭,是否能夠成功,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現如今的殿中,他們這些人,實際上就是在這一點上,產生了分歧。

張輗和朱儀為代表的勛貴態度很明確,現在就是整飭的最好時機,由張輗牽頭,朱儀從旁輔助,憑借兩大公府多年的底蘊,一定能夠將此事辦的妥善。

天子呢,因著邊境局勢的緣故,遲疑不定,想要拖延一番,與此同時,或許也不想將此事交到張輗的手中。

至於文臣這邊,為了打消天子可能有的念頭,也是傾向於現在動手整飭軍府,但是,他們同樣在猶豫,要不要將此事交到張輗的手中。

所以說,各方的態度不同,各有契合也各有分歧,便成了現在這種狀況。

王文的態度,基本上也是現在大多數文臣的態度,先查著,這件事一旦動起來,便可以牽制天子動兵的心思,至於主導權,暫時先不交出去,等到於謙回京,兵部有了主事人,其他各方的力量,也自然能夠釋放出來。

但是這種方法,顯然並不能令天子滿意,而且,不單是天子,一眾勛貴武臣,顯然也十分不滿。

寧陽侯陳懋直接了當的道。

“軍屯事務繁雜,如今邊境各部又在鬧事,於少保和金尚書一時之間,恐難返京。”

“難不成,他們回不來,就一直拖著不成?”

“此事乃軍府之事,即便是要查,也該由軍府主導,最多也就是兵部,都察院從旁協助便可,幹大理寺,刑部何事?”

說著話,陳懋轉身拱手道。

“陛下明鑒,軍府掌天下軍旅之事,負責天下衛所管理,事關重大,然則,自土木之役後,各府掌印官空置已久,若非如此,其中官員豈敢消極貪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