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章:大冤種沈尚書(第2/3頁)

沈尚書早就料到,天子找他不會有好事,但是,他也沒料到,會是不好到這種地步。

下西洋?陛下您開什麽玩笑呢?

就國庫現在的底子,賠都不夠賠的!

硬著頭皮,沈尚書還是道。

“陛下明鑒,永樂到宣德間,三寶太監七下西洋,靡耗甚大,雖帶回了諸多珍奇,但是仍舊入不敷出。”

“如今大戰方止,國庫空虛,若要重下西洋,恐難以支撐,若因此再起民亂,社稷動蕩,則臣萬死難贖也。”

話說的委婉,但是話頭卻是一點不留,就差說一句,門都沒有!

另一旁,陳鎰和王文二人也對視了一眼,陳鎰跟著道。

“陛下,上林苑監一事,固然是陳庸膽大妄為,但是,朝廷如今百廢待興,正是休養生息之時,著實不宜再耗民力。”

“昔者漢高祖劉邦,一代英主,結束秦末亂世,立大漢國祚,然出巡四方,拉車之馬,難成一色,群臣上下,皆牛車出行,可謂寒酸不已。”

“然則若無漢高祖至漢景帝數代積累,何來武帝之功?”

“陛下,土木一役,朝廷元氣大傷,亟待用銀之處良多,若因搜羅珍奇異獸出海下西洋,實非良策,請陛下三思。”

相較於沈翼,陳鎰作為科道官員,說話就明顯帶著諫官的風格。

一番話言辭不算尖銳,但是,也直截了當,直言不諱。

待得陳鎰說完,王文躊躇了片刻,也開口道。

“陛下,下西洋雖能揚我國威,煊赫四夷,但是終歸靡耗太甚,若僅為上林苑之事重下西洋,恐朝中多有非議,實為不妥,請陛下明鑒。”

在場三人,說法各不相同,但是態度基本一致,就是反對下西洋。

應該說,他們說的沒錯!

對於現在的大明來說,下西洋是一件耗時耗力耗錢耗人,但是,卻得不到什麽好處的事情。

要知道,朝廷下西洋,下的不是一支商隊,而是一支艦隊!

大海不比陸地,雖然說,大明得到了西洋諸國的臣服朝覲,但是實際上,大明對於西洋的控制力很弱。

所以,船隊出海,首先要保證的,就是安全問題。

除了肆虐的海盜之外,船隊到達各國,還要防備的是當地的百姓和軍隊。

不要以為遠在西洋的那些小國,真的就是聽說了大明的名聲,所以慕名而來,臣服朝貢。

那一個個,都是被打服的!

鄭和下西洋,最多的時候,海船多達兩百余艘,基本上每一次出海,人數都多達數萬人。

而這數萬人當中,主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多達五個衛的官軍。

與其說鄭和率領的是一支船隊,不如說他率領的其實是一支軍隊,與其說鄭和下西洋是一個政治行動,其實倒不如說,這是一個軍事行動。

這樣的兵力,加上大明出色的造船技術建造出的堅固海船,在西洋當中,幾乎是所向無敵的存在。

正因如此,鄭和所到之處,那些個番邦小國,才會忙不叠的奉出國書,宣布臣服,遣使朝覲。

要是大明真的派過去的是一支普通的船隊,別說是讓這些小國臣服了,不被搶都算好的了。

但是,這樣帶來的後果就是,給國家帶來的壓力巨大。

不誇張的說,鄭和七下西洋,對於朝廷來說,就跟打了七場大仗沒什麽區別。

這中間,可不止是銀錢糧草那麽簡單。

建造寶船,需要大量的人手,數萬人出海需要的糧食,起運到港口,也需要大量的人手,船上大多數都是官軍,吃喝拉撒都需要照料,還是需要大量的人手。

那這些人從哪來?自然是征發徭役!

不可否認的是,鄭和下西洋,的確帶回了很多珍奇異寶,而且讓大明國威煊赫西洋,引得諸國朝覲。

但是,代價是每次下西洋,要消耗數以萬計的錢糧。

更重要的是,殘酷的海上風波,不時出現的海盜,還有每到一地,都有可能發生的武裝沖突,讓每次出海,軍民死傷都要數以千計。

所以事實上,對於大明朝廷來說,廢止下西洋,並非是毫無理由的。

從利弊得失的角度來衡量,下西洋的回報,的確遠遠不如支出。

當然,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下西洋的一應支出,譬如寶船的建造,官軍的糧餉,征發徭役的補銀,都是由國庫承擔,皇帝需要出的,就是賞賜給西洋諸國的珍奇器物。

但是,朝廷付出了這麽大的代價,下西洋帶回來的珍奇異寶,卻全進了皇帝的內承運庫。

對於皇帝來說,拿些綢緞布匹,瓷器茶葉這些不值錢的玩意,就能換到一大堆珍珠瑪瑙,象牙寶石,而且,還能得到西洋諸國的臣服,自然是名利雙收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