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奇怪的立場

看著陳循如釋重負的退回文臣隊列當中,朱祁鈺的神色頗有些復雜。

沒想到兜兜轉轉,歷史還是回到了原點。

陳循以為,讓徐珵改了個名字,便可以蒙混過關。

但是實際上,相對徐珵這個名字,朱祁鈺對於徐有貞這個名字,更加的印象深刻。

畢竟,前世的時候,徐有貞這個名字,在朝中可是舉足輕重。

而他在朝堂嶄露頭角的起點,也正是這次修渠。

不過,前世的時候,要比如今晚一些。

當時的朱祁鈺,剛剛登基,手忙腳亂,哪顧得上什麽沙灣決堤,接連幾年,都只是派遣官員按照舊例築堤。

直到景泰四年,沙灣大決口,淹死了不少民田百姓,築堤再也無用,朝廷實在沒有辦法,才真正將此事拿到了朝議上討論。

徐有貞就是在那個時候,在他的老師陳循保舉之下,被任命為治河大臣,全權處置沙灣決口的事宜。

不得不說,這個人雖然心機不正,但是在天文地理,數算雜學方面,還是頗有造詣。

引黃河入沁水,修渠設水關,就是他提出的方案。

不過當時,時間已經過了數載,朱祁鈺也的確沒有認出來,他就是那個提議南遷的徐珵。

出於對陳循的信任,朱祁鈺批準了他的方案。

但是當時,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插曲。

那個時候,陳循還老老實實的待在內閣,執掌工部的是江淵。

修河本應該是工部的執掌,但是因為接連幾年都修河不利,所以朱祁鈺最終將修河的事務,交給了內閣保舉的徐有貞。

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其實是一次閣部之爭的雛形。

徐有貞出自翰林院,爾後轉遷詹事府,一路都是走的清流衙門,和工部沒有絲毫的關系。

陳循保舉他來治河,實際上就是在侵蝕工部的事權。

對於這件事情,工部自然不會罷休。

但是詔旨已下,徐有貞的方案,也的確詳實可用。

於是,江淵便提議,動用京軍協助修渠。

要知道,當時的徐有貞不過是詹事府一個右諭德,從五品的官職,當欽差巡撫地方是夠了。

但是要說指揮京軍,哪怕只是協助修河,他的份量也不夠!

到時候,朝中有資格主持如此大事的,就只有工部尚書一人。

但是這涉及到內閣和六部之間的爭鬥,又豈是那麽簡單就能翻盤的。

最終,在內閣的支持下,徐有貞上本,以京軍出動,靡費過甚,驚擾百姓,且修築大渠,需視水情而定,非日日皆可動工,因而拒絕了江淵的提議。

於是,在徐有貞的主持下,僅靠沿岸附近的幾千民夫,耗時足足近兩年,最終修成了那條被稱為廣濟渠的大渠,溝通了黃河沁水,解決了漕糧轉運的難題。

徐有貞也憑借此功,一路官運亨通,累遷左副都禦史,成為了南宮復辟的中堅力量。

這一世,朱祁鈺早做準備,提前命工部修築大渠,可沒想到,徐有貞到底還是摻和了進來。

只不過,這一次,工部的尚書是陳循,修河的事務被工部全面接手。

因此,徐有貞最多也就是當個顧問而已,想要和前世一樣將功勞全部攬在自己身上,怕是不可能了。

大明的清流和濁流有著嚴格的區分。

清流詞臣,往往在翰林院,詹事府,國子監,科道風憲,禮部這些清貴衙門流轉,現在,還多了一個內閣。

但是事實上,這些清流詞臣,卻鮮少有入地方或者是部院當中做具體的實事的。

這次,朱祁鈺就打算拿徐有貞開刀。

他既然擅長修河,那麽等修完了這次的大渠,就到工部都水司當個郎官,掌水利川澤之事,也算是人盡其才。

不然的話,他老是待在翰林院裏安安分分的攢資歷,連朝事也不怎麽參與,豈不是便宜了他。

工部奏事結束,緊接著,武臣隊列當中,白發蒼蒼的李老公爺精神矍鑠的出列,奏道。

“陛下,前次臣等彈劾靖遠伯王驥畏縮不前,憂懼避戰,兵部尚書於謙識人不明,回護王驥,置苗地百姓於水火一疏,如今王驥已被押回京師待勘,於謙卻仍無處置。”

“臣以為,有此大過,於謙不宜繼續執掌京營,懇請陛下罷去於謙京營提督大臣一職。”

在場眾臣精神一振,果不其然,這才是正戲。

最近京城當中流言紛紛,都說天子忌憚於謙權重,想要借機針對於謙。

昨日的罰俸旨意,更是為這道流言添了一把火。

不少大臣都在暗中猜測,勛戚那邊會繼續趁此機會,從於謙手中奪回京營。

流言方興未艾,這邊勛戚立刻就動手了。

於是眾臣紛紛都望向了上首的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