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350 聽甕與飛橋

“是聽甕。我僅有初步想法,回去後仔細琢磨再告知書佐。”

前世林下除了關注西晉前後的歷史,還常查閱兵器、農具的變革。由於王南行專注雕刻、學藝,與林下聚少離多,加上穿越導致的記憶模糊,關於聽甕這類特殊兵械的演變,王葛記住的不多。

不過知道大概就行了,可根據原理推出實物。

她想改聽甕?不怪孔書佐失落。自有聽甕以來,改動的要麽是甕體大小,要麽是豎井的深淺與間隔,王葛肯定也從這三方面著手。唉,今天這趟是白來了。匠師改聽甕,官署肯定不采納,因為甕體、豎井全是在年復一年的實戰中,吸取經驗留下的最良結構,哪能看幾眼就想當然。

王葛察覺出對方心思,改話題問:“城墻用土全是從隍塹中挖的麽?隍塹還會再拓寬、加深?”

這個時代沒有“城壕”的叫法,城墻前面的溝塹,有水的叫“池”,無水的叫“隍”,到了南朝才有“城濠”的統稱,唐朝時又稱“城壕”。

孔書佐:“對。選擇城墻址首先要看土質,建城都是就近取土。表層的土質幹,蒸曬即可,裏層的濕土要用大鑊幾翻幾炒,土熟之後,跟沙、石灰、碎陶一起夯實。之後隍塹加不加深、加寬,還要聽郡署安排。”

“那短時轉場考核有改良『飛橋』一項麽?”

“有。”必須有!沒有就現擬題目。

“飛橋”過溝塹,“飛江”渡江面,到唐朝以後,飛橋、飛江兩種通行障礙的兵械均被稱為“壕橋”。

王葛臉凍僵,笑起來光咧嘴角,臉皮不動。孔書佐也一樣,胡須都上凍了。

下城墻,淩亂的腳印、馬蹄印還在,全淺了許多。

返程順利。回來縣署後,王葛坐在火盆邊暖和手腳,一邊細細回想前世林下對聽甕的提及。

他提到兩類演變。

一是固定的“井聽”形式改為可攜式的“枕聽”,此法記載於《夢溪筆談》的器用篇。就是用牛革制成囊,吹氣以後“附地枕之”,原理為“虛能納聲”,耳聰者可聽到數裏之外的人馬動靜。

二是人在甕外聽聲,改為甕裏。王葛記不清的便是這種改良,怎麽個“人在甕裏”法?甕口朝上、朝下?朝上倒不必變動什麽,只要人能鉆進甕裏就行了。朝下的話,豎井內得打樁吧,不然撐不住甕體。可是甕口朝下,泥土包裹甕身肯定不全,共鳴傳播會不會減弱?

王葛來庭院裏,挨著院門有個閑置的空甕,觀看實物比僅在腦海中想要好。“阿薪,你們把甕倒過來。”

五個小匠娘怕磕壞陶甕,一起使力,先緩緩放倒。

“等等!”王葛遣開她們,蹲在放倒的甕前看。想到主意了,她喚:“鄒……專阿姊,幫我跟護衛說一下,找個陶肆,我想要一種新形制的甕。”

鄒娘子隨書佐去吏署了,查詢近期有無改良飛橋的郡比試,沒跟眾人一起回吏舍。

專娘子過來,王葛在地上畫個甕形,頂與底部皆平、封死,開口在側面。她邊畫邊解釋:“甕長、腹闊均跟今天城墻下見到的一樣,注意,側鼓開口能鉆進一人即可,別開太大。”

至於牛革,大晉不允許無故殺牛,更別提賣牛革了,只能向異族商人買。在街市上找牛革難,交市肯定有,算了,今天雪太大,明日再說吧。

不多時,鄒娘子回來。改良飛橋屬於短時轉場考核,因風雪和報考人數的緣故,明天無比試,後天、大後天均只有一次晝場。

“報後天的晝場吧。”

如果制尺考核能得郡首,她再考取改良飛橋的郡首,“百場郡首”條件便全部完成。

至於晉中匠師的其余條件……匠童考核中擔任一次考官,她在襄平完成了;擔任“一年匠吏”也快了,她的立契初始是從七月一日算的,平州特殊,半年可抵別郡一年。

唯有最後一項條件無法提前,她得回踱衣縣由縣令、縣三老、會稽郡的一名中匠師舉薦,等候郡署批準。

不多想了。接下來的時間,王葛緊挨著火盆鑿刻鬼工套球,兩只手交替戴兔皮手套保暖。不著急思索飛橋怎麽改良,非她自大,而是觸類旁通,在改良雲梯時她便一並想好了。

傍晚,雪仍沒有停的跡象,趁著天有余亮,王葛把從襄平帶來的城墻模器搬到庭院西墻邊的空地,拼接插於雪中,然後五指並攏,劃出雪溝當作“隍塹”。興致來了,她再把房屋模器、騎兵、步兵、行人全都插到雪裏,灑土為街道。

鄒娘子等人圍在旁,各個稱奇,這是她們頭回見王葛把各種模器合組於一起,乍看真跟微縮的城一樣。

次日下午風雪漸停。

王葛劃的“隍塹”被填平,模器也半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