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第3/5頁)

早已接到皇命等候在此處的當地官員,立刻將統計好的名冊遞到了天子手中。

名冊上的百姓按照“老、弱、病、殘、幼”與“壯男、壯女”分開統計,並著重標注了郡內嬰兒與孕期、哺乳期婦女的數量和情況。

不方便活動的童海霖在一旁介紹道:“啟稟陛下,桃延郡首邑內共有三成房屋倒塌……還好房頂都不重,且提前觀察到積冰後,百姓已早早遷走,故沒有釀成什麽大禍。”

應長川一邊翻閱名冊一邊問:“這些百姓現被安排在何處?”

“大多數都在親戚家,少部分沒有親友投靠的百姓,被統一安排在了家附近的學堂之中。”

桃延郡是最早建立“學堂”的地區之一。

起先百姓在此地統一學習“精耕之法”而後又在此處接受掃盲。

新建成的學堂寬敞堅固,又有官兵看守並隨時清理屋上積雪,一時間竟成了安置百姓的最佳地點。

天子輕輕點頭。

童海霖又朝應長川行了一禮,接著轉身對江玉珣說:“溪口城及附近擅長女紅之人,也按照江大人信中說的那般被集中在了學堂內。”

和當初在昭都時完全不同,如今身為一郡之首的童海霖再不是那個秉承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原則,只求明哲保身的都水使者。

收到傳信後沒幾天,他就已將這些全部安排妥當。

“實在是辛苦童大人了。”江玉珣連忙朝童海霖點頭。

“都是分內之事!”說完童海霖又補充道,“剛才我已經叫人卸下船上的棉花,將它們統一運往此處。”

桃延郡往年從不下雪,冬季也從不像今年這樣寒冷。

除了個別有錢人外,大多數百姓都是穿著秋裝過冬的。

“住”一事或許暫不用擔心,但“穿”卻不得不注意。

在昭都的時候,應長川已經下令把北方幾郡軍中新制與多余的冬衣,通過辰江運送至桃延郡。

這些冬衣一到桃延,便會參照剛剛那個名單分給當地百姓。

樓船上的棉花則全部被江玉珣安排給了郡內的兒童。

這幾日它們便要被集中制成冬衣。

太守府內滿都是人,不只童海霖在匯報郡內事務,提前趕到這裏的駐軍將領,也在向應長川匯報軍中情況。

此時已是傍晚,溪口城內大半道路和地面上都覆蓋著一層堅冰很難行走。

擔心不小心摔倒或生出其他意外,江玉珣便想趁著天黑之前先在太守府附近看看,

桃延太守同街正好有一座學堂。

見應長川還在聽將領們匯報軍務,江玉珣就隨著童海霖一道,去了那裏詳細查看制衣進度。

-

大雪依舊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整座首邑已被風霜所凍結。

從渡口到學堂這段路今早已被官兵們鏟了出來。

此時他們正往來於樓船和學堂之間,搬運著隨船而來的棉花。

學堂大小屋室內,數百名婦女正坐在書案前,緊鑼密鼓地在麻布上打著樣。

她們只顧手上活計,完全沒有注意到江玉珣和太守的到來。

……

“剪刀呢,我的剪刀去哪裏了?”身著褐衣的女人四處尋找著,“快快!我這一堆布的樣都已經畫好了,就差剪裁了,你們誰把我的剪刀拿走了?”

話音落下,旁邊的女人一邊繼續縫合面布和內布,一邊順手從布料下方抽出一把剪刀遞給了她:“這裏!你用完再借我使使!”

“好,放心!”

身著褐衣的女人剛把剪刀拿起,另一人就已經縫好了一個布胚,並將它整齊疊在了一旁。

這件衣服大體上已經完工,充上棉花就可以穿了。

學堂內滿是尋針找線的嘈雜聲響。

童海霖則在江玉珣耳邊大聲道:

“我們已經按照江大人在信中寫的棉花數量仔細算過了,一歲以下的嬰兒全部穿純棉花的襖子!三歲以下一歲以上的小孩和孕婦、剛生完小孩的婦人,襖內一半充棉一半充亂麻……若再有剩者,按照年齡分給十歲以下的幼童。”

身為郡守,他想盡力保住更多人的性命。

童海霖的嗓門有些大,聽到他的話後,旁邊一個正在縫制棉衣的女人突然放下手中的針線,轉過頭朝二人看來。

“……江大人?”她的視線落在了江玉珣的身上,頓了幾秒後突然問到,“是江玉珣江大人嗎?”

上回南巡時,她曾遠遠地見過江玉珣一面,如今一眼便認了出來。

說著女人便放下手中的針線,準備起身向江玉珣行禮。

眼眶竟也在同一瞬間變得通紅通紅。

“不必多禮,您快忙手裏的活吧!”江玉珣連忙上前壓低了聲音向她擺手,“我就不打擾大家了。”

“是是!”意識到江玉珣想要低調後,她連忙用手背抹了抹眼淚重新拿起針線,同時忍不住吸了吸鼻子輕聲說,“江大人您就放心吧,我定不會浪費了棉花這麽貴重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