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主是怎樣煉成的(一)

話說西元216年,古波斯國土地上,誕生了一個嬰兒,其父為他取名為摩尼。

這個年份,若是換算於中國,便是東漢建安二十一年——

這一年,魏公曹操進爵為王。

摩尼降生二十四年後,忽發奇想,想要創出一個摩尼教來。

他吸收拜火教、印度佛教、西亞基督教諸多思想,一番揉捶,創建出自家教義、教規、教儀,自稱為繼瑣羅亞斯德、釋迦牟尼、耶穌之後的第四位先知,光明之使者。

教派既創,便要傳教,但此時波斯乃是拜火教的天下,摩尼費盡心思,也只收得教眾三人:自家親爹一個,家中親戚兩名。

沒奈何,摩尼只得遠走異域,前往杜蘭(後世巴基斯坦一帶)等國傳教,並將杜蘭國王發展為教徒,傳教事業漸有起色。

若幹年後,趁著古波斯改朝換代,摩尼教殺回故鄉,漸漸壯大,成為薩珊王朝的國教,摩尼也成為了國師一般人物。

晚年,摩尼欲傳教世界,特地親撰七書,曰《徹盡萬法根源智經》、《凈命寶藏經》、《律藏經》、《秘密法藏經》、《證明過去經》、《大力士經》、《贊願經》,令門人譯為十余種外文,四處傳教,其中便有漢文譯本。

唐武後延載元年(694年),摩尼教傳入中國,大歷三年(768年),於長安、洛陽各地建“大雲光明寺”,其勢大盛,會昌三年(843年),武宗滅佛,摩尼教亦受波及,朝廷四處捕殺摩尼教徒,世人稱為魔教。

傳至宋朝時,摩尼教與彌勒教因爭奪教眾,頗有爭鬥,死傷眾多,摩尼教主汪公老佛與彌勒教教主陳箍桶親自出手,雙方前後約戰六場,其中武比三場,高下未決,又文比三場,仍是勝負難分。

這六場鬥下來,汪、陳二人忽然發現雙方教義,竟然頗有相通互補之處,於是一番深談,都冒出一個驚人的想頭——

所謂爭則兩傷,合則兩利,既然如此,我兩家何不共組一個新教派?如此莫大江湖,豈有可爭鋒者?

兩個教主都是有大毅力者,一番討論,取長補短,形成了新的教義內容,並取兩家教義之共核,定下新教派的名頭——明教。

然而明教既創,問題又生——這個教主該是汪公老佛擔任?還是陳箍桶就職?

兩人商量一番,為求公平,決定不用二教原本教眾,由兩個教主攜手入世,共同挑出一位新教主來。

此後兩三載時光,汪公老佛、陳箍桶踏遍山河,期間見識了不少江湖上有名豪俠,卻不曾有一個可以真個入得二人眼眉的。

大觀二年(1108年)裏的一日,二人經過清溪縣,正欲進城打尖,忽聽殺伐之聲大起,卻是一條大漢,白布蒙面,手舞樸刀,背負一位白衣少女,正拼命往城門處殺來。

摩尼、彌勒兩教均是尚白,見這漢子蒙以白布,背上少女身穿白衣,汪、陳兩位教主心中同時一動,不約而同立住了腳,看這漢子廝殺。

大漢刀法頗是不凡,奈何那些追兵之中,很有幾位高手,死死纏住了大漢不放,其中有人叫道:“這個女子別無家人,你這廝想必也是路見不平,然而她得罪的乃是堂堂縣尊,我勸你還是休要多事,早早撒手,莫誤了自家性命。”

那人這般勸他,倒不是心地良善,而是見這大漢出刀兇狠,招招搏命,甚難對付,因此打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主意,若能勸他放下女子走路,自己也少些危險。

那大漢卻豪笑道:“放屁,放屁!堂堂朝廷命官,脅迫孤女,害人夫婿,老子不能去宰了他,已算老子無能,若放下這個女子,那是連人也不配做了。”

汪公老佛聞言不由一笑:“這漢子倒是有一番豪情。”

陳箍桶亦點頭笑道:“行的也是俠義之舉。”

兩個對視一眼,忽然齊齊邁步,掠進戰團中,拳打腳踢,頓時將追兵打翻一片,低聲道:“隨我們來。”

大漢亦是知機,趁機揮刀亂斬,殺出條血路,隨著汪、陳逃出城去。

幾人一直跑到山中,這才止步,大漢放下女子,揭掉面巾,恭恭敬敬行了一禮:“在下方臘,多謝兩位前輩拔刀相助。”

兩位教主一打量,見這人年紀約摸三十出頭,生得好一副容貌——

不是說多麽俊俏,而是滿面威嚴豪邁之色,一身慷慨磊落之氣,讓人一見之下,油然便生出景仰之意,頓時愈發滿意。

陳箍桶一笑,指了指那女子:“說一說吧,讓我兩個也明白為了何事出手。”

方臘恭恭敬敬道:“好教二位前輩得知,在下乃是本地一處漆園的園主,近年因花石綱故,被應奉局的鷹犬強勒硬索,耗盡了家財,一時氣憤,便欲去城中,宰了這幹害民惡賊出氣,不料到得城裏,正遇見法場要剮人,綁著的便是這位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