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六回 旋風無聲征塵漫(上)

自老曹跨海出兵以來,一路戰無不勝,卻不知河北戰局,竟是每況愈下。

此前遼國雄兵犯境,不宣而戰,連下雄、清二州,幸有“老風流”王煥、“開山虎”張開兩大節度使,在袁朗、穆弘眾將幫襯下,死守河間府。

雖不抵遼國兵多將廣,仗著地利人和,總算還能支撐不敗。

老曹方赴登州時日,汴京來援大軍終於開拔,河北局勢,頓時又變。

趙官家要做一代雄主,畢其功於一役,苦思一番,決定兵發兩路,一舉滅遼。

第一路乃是東路宋軍,任命樞相童貫為東路軍掃北大元帥,任命太監譚稹為河北宣撫使,選拔西軍、東京禁軍共十五萬,都交由這兩個沒鳥的漢子統帥。

軍中眾將,皆是濟濟英才,“隨緣神箭”劉延慶、“沙場神駒”劉光世、“汴梁神刀”王稟、“氣鎮西北”王淵、“白梃將軍”楊可世、“鐵槍郎君”楊可勝、“熙河槍王”楊惟忠、“白面秦瓊”馬公直、“河東斧魔”冀景、“玉面飛龍”姚興等等,都是獨當一面的猛將。

此輩皆是曾隨童貫平方臘的舊部,回返東京,各自受了封賞提拔,正是志得意滿之時,此番隨童貫掃北平遼,都欲再建奇勛。

童貫要幹功勞,特地又請聖旨,征調了各州各府善戰的官兵五萬,湊成二十萬大軍。

這五萬官兵雖都是地方廂軍,乃是土兵、弓手等,亦有不少猛將,包括昔年十節度之三,瑯琊彭城節度使項元鎮、潁州汝南節度使梅展、江夏零陵節度使楊溫三個大將,又有山東有名猛將“雙槍將”董平、“沒羽箭”張清。

張清又有兩個副手,喚做“花項虎”龔旺、“中箭虎”丁得孫,亦帶挈了隨大軍征討。

第二路乃是西路宋軍,專點西軍中有名的“老種相公”種師道掛帥,擢升為都統制、保靜軍節度使,封平北大元帥,令其選拔西軍勇士八萬,匯合山西七萬邊軍,組成十五萬大軍,直出雁門關,攻略遼國山後九州。

雲中雁門節度使韓存保、京兆弘農節度使王文德、清河天水節度使荊忠、隴西漢陽節度使李從吉,以及因破田虎有功,升為太原兵馬統制官的宗澤,都在老鐘麾下聽令。

這幾個有名的老將且不論,單說老鐘此次出征,手下有個愛將,年僅三十出頭,分外英雄了得。

此人姓王名彥,字子才,河東上黨人氏,自幼好讀兵法,喜練槍棒,其父看出兒子志向,托門路送去汴京禦拳館,學成一身文武藝,趙官家親授其為清河尉,遣去西軍中效力。

王彥去得西軍,恰似遊魚入水,很快聲名鵲起,兩度隨老鐘征西夏,立了許多戰功,一直升到統制之職,乃是涇原軍主將劉鎮之副。

前番朝廷征調涇原軍打方臘,王彥因病不曾出征,後來劉鎮戰死杭州,麾下兵馬群龍無首,搶功勞也搶不過別個有將主的,待到戰後,遣回涇原路,便是王彥接手管轄。

有看官不由要問——這個王彥如何便恁般了得?十節度都不過一筆帶過,單單為他耗費許多筆墨?

若僅僅是個王彥,本也不必細說,他的武藝雖高、名聲雖響,未必蓋得過如今在梁山修仙的“小太尉”姚平仲去。

但為何特地提此一筆?便是因為他在出發之前,忽然來了幾個年輕人,風塵仆仆,聲稱秉師父遺命,特地來投奔在他帳前效力。

那幾人的師父,於王彥頗有恩德,曾在禦拳館中,傳授了他一路刀法,受用至今。

從這刀法上論起,他若叫人一聲師父,那人也自受得,因此師命難違,果然收在帳中,視為幼弟,用做親兵。

這幾個年輕人中,卻有一個動地驚天的豪傑!

此人是誰?暫且按下不表。

至此東西兩路,合計近四十萬兵馬,一發出征!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此傾國大戰,錢糧如流水般消耗,趙官家此番為做雄主,也算耗盡心思,艮嶽修建未曾完工,竟也忍淚令停——

一則節約錢糧,供給大軍;

二則朱勔死了,繼任者送來的花石綱,難入龍目,官家是一個講究的藝術家,豈肯將就?左思右想一番,幹脆打下遼國,再選拔名臣,屆時淘盡南北兩地佳石美樹,充塞其中,以求盡善盡美,永垂青史,豈不妙哉?

當然,對外只宣傳第一條原因。

童貫身為太監,算是天子家奴,孝敬之心,自然比那些外臣尤甚。

因此每每說到天子“節衣縮食”以供征遼,童大帥都要歌功頌德、慷慨流涕一番,更是時時對人說起:“天下雖是天子的天下,亦是天下人的天下,如今百年屈辱,報於一朝,豈止天子之事?亦是天下人之事也,錢糧耗費,豈止天子當出?天下人亦當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