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回 西風席卷幽燕地(二)

幽州城中,為首的乃是遼國南京留守、仁聖皇太叔、魏王耶律淳。

其次則是東北路兵馬總知、奚王蕭幹,再次便是遼興軍節度使、南京道鎮守耶律大石。

這三個人,尤其後兩個,都是才幹卓著,堪稱豪傑的人物。

然而耶律淳在蕭幹、耶律大石慫恿下,盡起幽燕遼軍二十余萬,大舉攻略宋土,直到下了雄州,才把出兵的奏折發往西京大同府,報於天祚帝知曉。

這等先斬後奏的行為,於人臣而言,等若把腦袋綁在了褲腰帶上,若是大勝,還可說一聲事急從權,若是敗了,怕不便是滔天之禍。

因此三個怎敢輕忽?聽說宋軍在河間府一線打得激烈,都慌了神,急急趕赴前線。

這一來,幽州城中能做主的,便是文武兩人。

文的一個,乃是宰相李處溫,此人雖是宰相,亦能刺槍使棒,極會射獵,又有一手吹噓拍馬、吮癰舔痔的絕活,深得天祚帝信賴,特地放在南京,正是要引為耳目。

可惜這個耳目,無甚節操,倒有腦子,看出天祚帝日薄西山,因此佯忠假義,實則轉投在魏王耶律淳座下。

武的那個,乃是遼國副統軍賀重寶,此人身長一丈,有力敵萬人的武藝,更懷一身驚人異術,兩個同族兄弟賀拆、賀雲,都是獨當一面的猛將。

林沖三百人搶下潞縣,縣令、縣尉都遭殺死,唯有一個縣丞走得快,一馬奔至幽州,報說不知哪裏人馬奪了潞縣。

李處溫得知此事,忙招賀重寶,又把城中兩個勇武戰將,一並叫來商議,乃是:太真駙馬胥慶,黃門侍郎、左執金吾上將軍李集。

其中這個李集,系出名門,乃是西漢李陵的後人。

書中暗表,李陵之祖父,便是有名的“飛將軍”李廣,家傳絕好箭術,麾下五千部眾,都從他學射,駐守酒泉、張掖一帶,匈奴人不敢正覷。

天漢二年,二師將軍李廣利揮兵三萬,往擊天山匈奴,漢武帝令李陵押運糧草,李陵心高氣傲,不甘為人部屬,遂求肯漢武帝允他獨領一軍作戰。

其時為保證李廣利大軍趨進如風,漢武帝早把軍中戰馬都征集交付,因此為難:“奈何無馬與你。”

李陵慨然道:“我部皆荊楚勇士,多是劍客奇才,力可縛虎,射必中的,下馬亦能作戰,臣願以少擊多,率五千步卒直搗匈奴王庭。”

漢武帝見識有限,不知騎兵一旦下馬,便是要走下坡路的標志,為李陵勇氣所感,同意他下馬遠征。

李陵領軍徒步三十日,抵達浚稽山,匈奴人得知,發騎兵三萬余人包圍,以為必勝,不料李陵部箭發如雨,精準異常,大敗匈奴,單於驚怖,召左右賢王商議,合軍八萬相攻。

李陵且戰且走,鏖戰十余日,射殺匈奴兵兩三萬,箭矢耗盡,兵器亦磨損不堪用,戰將只余短刃隨身。

將猶如此,士兵更是只能拆毀大車,取木為兵,最終陷入重圍難出。

李陵於某日黃昏,獨坐良久,忽然起身卸甲,只著便衣,憤然道:“各人再得十支箭,何慮不能突圍?如今諸軍因我陷死地,無所報之,且獨自去斬了單於。”遂喝退左右,獨自提劍而去。

諸軍皆以為壯士一去不復返,不料隔了良久,卻又歸來,嘆息道:“兵敗如此,唯求一死。”令眾軍埋藏財物、砍斷旌旗,分帶余糧、冰塊,趁夜色四散突圍。

李陵與副將領十余精銳做一路,匈奴人察覺蹤跡,以數千人追上圍殺,喝令投降。

副將韓延年高吼:“漢家男兒,只知殺胡,不懂降為何物。”手持短刃,獨沖敵陣,搏殺數十人,披創十余處,血流殆盡,面向長安而死。

十余壯士,為其勇氣所感,盡吼“不降”戰死。

廝時,荒漠之上,朔風呼嘯,地上漢兒,盡已無聲,數千匈奴圍合處,李陵仗劍獨立,幾次欲沖鋒,卻又止步,掙紮良久,披發流淚道:“吾無顏見陛下也。”

乃降。

有殘兵逃回,報告兵敗消息,武帝大驚,只道李陵這等豪傑,萬難貪生,召其母親妻子慰問,有相士觀其氣色,並無死喪之色,故道李陵未死。

文武百官得知,都罵李陵不忠義,唯司馬遷為其說情,言其轉戰千裏,殺敵數萬,矢盡道窮,猶自奮戰,堪為名將表率,雖然不死,必是要留有用之身,以期立功贖罪。

武帝聞言,思忖良久,令將軍公孫敖領兵入匈奴,接還李陵。

公孫敖無功歸來,告曰:吾聞言李陵為匈奴單於練兵,教授射術,匈奴重之,因此不放。

漢武帝大怒,殺其母妻兄弟,處司馬遷以宮刑——後司馬遷以殘身著《史記》,輝煌千古,此是後話。

又經數年,漢使出使匈奴,李陵找來,質問漢使:“我為國家血戰,殺敵數萬,後顧無援,力盡被擒,罪非在我,陛下何故殺我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