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二百七十二章,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第2/4頁)

萬貴妃知道之後惱羞成怒,多次派人在宮中大肆的搜查都沒有查到,後來被萬貴妃廢掉的吳皇後也是幫助了弘治皇帝。

在這樣的環境下,弘治皇帝一直到了六歲,一直到憲宗皇帝身體不行了,但卻又感嘆自己連一個兒子都沒有,這大明的江山眼看著連一個繼承人都沒有的時候。

太監張敏這才將弘治皇帝的事情說給了憲宗皇帝聽,憲宗皇帝這才正式的見到了已經六歲,但是因為長期幽禁在宮中,連胎發都沒有剃掉的弘治皇帝。

憲宗皇帝淚流滿面,感嘆上天對自己還是不薄,最終給自己留了一個孩子,隨即也是正式召集群臣,向天下公布了這個時期。

並且正式冊封弘治皇帝為皇太子,並封紀氏為淑妃,但是紀氏卻在不久之後暴死在宮中,毫無疑問是遭到了萬貴妃的毒手。

同時太監張敏因為害怕也是自己自殺而死,可以說對於弘治皇帝最重要的兩個人,母親紀氏和太監張敏都因萬貴妃而死。

甚至於連已經立為太子的弘治皇帝也都時刻遭到萬貴妃的威脅,為此憲宗皇帝的母親,周太後害怕弘治皇帝遭到萬貴妃的毒手,也是親自將孫子抱養在自己的仁壽宮內,這才將弘治皇帝逐漸的養大成人。

弘治皇帝早年的一切可以說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

不幸的是時刻生活在萬貴妃的陰影之中,幸運的是有母親紀氏、太監張敏、吳皇後、周太後以及諸多的宮女、太監的幫助,這才能夠讓他長大成人。

因為幼年的遭遇,弘治皇帝的身體一直都非常的不好,身體很虛弱,但也是正因為幼年的這些遭遇,讓弘治皇帝的性格寬厚而仁慈。

因為他置身於黑暗和陰影之中的時候,總是有一個個人站出來幫助他,讓他看到了人間的溫暖,感受到了世間的愛。

故而即便是他登基之後,對於曾經那些傷害過他的人,他都能夠以寬仁之心放過他們。

當上皇帝之後,弘治皇帝所面對的局勢又是內憂外患,內部來說,其父親憲宗皇帝因為長期不上朝,不見大臣,所有的事情都借助宮中的皇宮,再加上寵信萬貴妃,萬貴妃則是在朝野之中遍布自己的黨羽。

導致的結果就是大明上下烏煙瘴氣,奸佞橫行,大明內部矛盾重重,宮中和朝野都需要弘治皇帝去好好的整頓。

同時外部,東南沿海地區倭寇時常騷擾,北方韃靼那更是年年南下扣關劫掠,西南土司反復無常,遼東女真也時常劫掠遼東邊鎮。

面對這樣的局面,弘治皇帝勵精圖治,一直都非常的勤勉,事必躬親,不僅僅上早朝,上完早朝還會開小會,有時候還會開晚朝,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治國之上。

重用劉健、李東陽、謝遷等賢能之臣,肅清朝野的烏煙瘴氣,同時又勵精圖治,試圖扭轉大明對外的局勢。

然而大明朝到了這個時期,已經進入了中期,很多的問題都已經逐漸的暴露出來,土地兼並日益嚴重,矛盾日漸凸出。

國庫這邊的稅收又經常收不上來,導致國庫空虛,連邊關將士的物資都要供應不上了,其中甚至於連糧食都運不過去了。

以前鹽商要鹽都要運糧去邊關才能夠拿到鹽引去鹽場提鹽,但是因為天子大肆的賞賜大量的鹽引給大臣、王公貴族等等,導致鹽商空有鹽引卻是提不到鹽,故而都不願意運糧去邊關地區。

最後實在是沒有辦法了,只能夠該開糧納中為開銀納中,這更是進一步導致了邊關將士的軍需嚴重不足,糧食都沒有,時常餓肚子。

同時國庫這邊又很快收不上鹽稅的銀子來,整個局勢一下子就徹底的糜爛,國庫空虛,邊防空虛,軍備松弛,又導致韃子進一步的不斷的南下,形成惡性循環。

弘治皇帝對此也是憂心忡忡,然而卻又始終想不出辦法來解決這個時期。

文官集團在不斷的坐大,官商勾結,任何人一旦試圖征收商稅,或者是重新丈量土地都會遭到他們的集體反對,大明國庫能夠征收到的銀子越來越少。

一旦天災人禍的時候,整個大明朝就風雨飄搖。

對於弘治皇帝來說是不行的,他殫精竭慮、兢兢業業、勤勉無比的去治理這個國家,然而大明朝卻並沒有因此變得更好。

但是他又是幸運的,一直到劉晉的出現,在劉晉的輔佐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漸的改變了大明朝的局勢。

稅務改革、吏治改革、軍制改革等等,一系列的改革下來,大明朝逐漸的強盛起來,再加上海外殖民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硬生生的將只有100多年壽命的大明朝給變得前所未有的繁榮昌盛起來。

同時連弘治皇帝本身,原本因為腸癰而死的弘治皇帝,及時的得到了治療,通過手術切割了闌尾炎而活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