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二百七十一章,再次回到大明(第2/4頁)

但是它依然是這個時期,這個世界上的超級大都市,這裏的一切都規劃的井井有條,整整齊齊,繁華、熱鬧、喧囂。

並且相比起後世的魔都來,能夠很明顯的感覺到現在淞滬這裏的人心態相對要更輕松的多。

因為現在的大明帝國是全球最先進、最發達、最強大的帝國,淞滬能夠處在全球產業鏈的頂端。

在這裏,造船業、汽車制造、鋼鐵、化工、機械制造、電氣產業、金融等等諸多新興產業都發展的極為迅速,而這些產業都是需要技術和資本的,也都是這個時期,全球最賺錢、科技含量最高的產業。

這些產業為淞滬這裏提供了大量的高薪就業和崗位,也給淞滬這裏創造了源源不斷的龐大財富。

這是後世的魔都所不能相比的。

後世的魔都雖然號稱是國際化的魔都,但其實其本身來說還是主要依托背後的龐大土地,在全球範圍內的頂尖產業來說,魔都這邊並不占有多少的優勢。

再加上後世人多資源少,什麽的競爭都非常的激烈,這不管是魔都人也好,還是其它地方的人也罷,總歸來說活的都是挺累的。

而大明帝國就不一樣了,整個大明帝國的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土地廣袤,科技發達,工業發達,金融發達,這些都讓大明帝國成為了全球最強大的國家。

生活在大明這片土地上的大明人,自然而然也是這個時期最有幸福指數的人了,收入高、物價低,關鍵是非常的自信,又非常的驕傲。

這自然而然的,無論是哪裏的大明人,心態都相對更加的輕松、平和,沒有什麽緊迫感,也沒有什麽地域歧視之類的。

當然,這也是當初劉晉當內閣首輔時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的一點,那就是平衡發展的思想。

不會過多的將財政資金調撥到一個地方去,更多的去注重整體的均衡發展。

像發展長江中遊的湖廣、江西,發展西南的成渝地區,還有去推動遼東、南洋等地區的發展,這些都是為了整體大明發展的均衡。

從一開始就注重這方面的均衡發展,再加上大明的科舉制度也是如此,各省的名額都是根據各省的人口數量來分配的。

故而整個大明整體的發展都是相對均衡的,不會出現什麽太大的偏差,類似於地域歧視的現象就很少、很少。

你京津地區的人可能收入上還比不上遼東、黑土省的農民,還沒有人家自由,舒服,在城市裏面猶如困在牢籠裏面一般,農民反倒是舒舒服服的在鄉鎮過著舒服的小日子。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教育上,後世在這方面來說,京津地區和魔都地區的教育上有著極大的優勢,占據的資源非常多,相比起其它地方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而現在大明就不一樣了,在科舉和教育上相對就公平多了。

科技上是按照各省的人數來分配名額,還分了南北東三個榜來考試、錄取,總體來說,這個是非常的公平的。

此外在新學上面,因為新學是劉晉所創辦的,故而就更是注重這一點,這也更是保證了相對的公平。

當然這個時期的學校幾乎都是私人性質的,故而在大明各地、各省,也都有人牽頭一起募集資金去創辦高校,在很多地方都有各自地方性的大學,這些大學主要是針對自己各地的學生。

相對來說,有錢的地方自然是更有優勢,這沒錢的地方就要更吃虧很多了。

此時此刻,劉晉乘坐的汽車就在淞滬理工學院的校園裏面轉著,這所淞滬理工學院就是由淞滬地區的資本家、商人、士紳們一起聯合出資建立起來的私人性質的大學。

主要是以培育理工科人才為主,面向的也是主要是淞滬地區本地的學生,學生畢業之後大多數也都是會被本地的這些商行、企業所招走。

私人性質的學校,有一大特點,那就是學費非常的昂貴,這所淞滬大學也是如此,裏面的學生,一年的學費需要100多兩銀子,這幾乎是普通大明人半年的收入了。

家裏面要是有幾個孩子同時讀大學的話,這單單是學費就是一筆龐大的數字了。

但好在淞滬大學這邊提供免息的貸款,允許學生在工作之後來慢慢的償還這邊貸款,也算是鼓勵教育和學習了。

相比之下當然還是劉晉所創辦的這些學校更好,因為都是免費的教育,算是劉晉回饋社會、回饋大明的一種方式。

劉晉很清楚,真正能夠改變人一生和命運的只有教育,只有接受了教育,才能夠獲得知識,明曉是非,擁有無限的可能。

而想要改變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那更是需要重視教育,只有千千萬萬受過教育的人走上社會,為整個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的時候,整個國家和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才是充滿了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