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二百六十三章,撿到寶的寧國(第2/4頁)

這樣的政策也是為寧國吸引了大量的漢人移民和一些在大明郁郁不得志的才子來到寧國這邊發展。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大明本土這邊的人口增長速度非常快速,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時候,大明帝國的人口才僅僅只有1.5億人口,但是到了現在,大明帝國的人口總數已經突破5億了。

短短三十多年的時間,大明帝國的人口幾乎是翻倍的增長了。

這也導致了大量的大明人選擇移民去海外獲得更好的發展,選擇去海外的藩國和殖民地,哪裏也是可以過上不錯的小日子。

在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和藩國當做,最受大明人喜歡的便是寧國、南非和西洋聯合商行殖民地這三個地方。

故而寧國的人口也是增長非常快速,尤其是漢人的增長非常快速。

寧王尤其重視這一點,因為他清楚的知道,寧國的發展基礎和根基是漢人,只有漢人的數量越來越多,比例越來越大了,寧國才可以真正的穩固下來,否則就靠幾萬人想要統治幾千萬人,那太難、太難了,也太危險了。

所以寧王出台了諸多的鼓勵漢人生育和移民的政策,其甚至於為了擴大漢人的數量,直接給漢人移民發放了大量的女奴隸,要求他們必須生育足夠多的子女。

這也是寧國漢人增長極其快速的重要原因,因為漢人占據的資源足夠多,享受最好的政策和待遇。

為了提高寧國漢人的人口,吸引大明人移民過來,寧王是花費了大量的心思的。

人口這僅僅只是治理一個國家所需要面對的一個小的方面,但即便是這樣的一個小方面也是讓寧王傷透了腦筋。

讓他明白,治理一個國家絕對不是什麽容易的事情。

人口還可以通過鼓勵生育和移民來提高,但寧國想要發展起來,那就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

比如寧國想要發展起來,這就需要錢,可是天竺大陸也好、東非這邊的大陸也好,原先的經濟都是以農業為主,東非這邊甚至於還是原始的部落經濟。

在這樣的地方想要發展起來,太難了,寧國一度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問題,手中沒有錢去建設和發展寧國。

後來寧王找到了奴隸買賣這個來錢的路子,這才逐漸的改善了寧國的經濟,讓寧王手中有錢去建設自己的國家。

但是和大明帝國相比依然有著巨大的差距,大明帝國的鐵路、公路到處都是,然而寧國現在才剛剛開始動工修建第一條鐵路。

寧王靠奴隸買賣賺的那點錢在這方面來說,根本就是毛毛雨,完全不夠花的。

寧王以及自己的大臣們思索了許久,最終才研究出來,大明帝國之所以能夠迅猛的發展起來,完全是依靠工業。

如果不是工業的迅猛發展,大明帝國和以前其實根本就不會有什麽區別。

因為工業的迅猛發展,讓大明帝國的國力空前強大,發展速度超乎想象。

所以寧王這邊也是將目光投向了工業領域,想要促進自己寧國的工業發展。

然而這條道路,同樣非常的艱難。

寧國這邊根本就不具備工業發展的條件和基礎,基礎設施差,交通不便,又沒有足夠的產業工人和新式教育出來的合格人才。

寧王嘗試過辦鋼鐵廠、水泥廠、紡織廠等等,甚至於寧王還嘗試過要辦一個寧國自己的汽車廠什麽的。

但這些工廠最終都是半死不活,汽車廠更是直接就辦不起來,寧國這邊竟然造不出汽車,更別說輪船了。

有些企業即便是辦起來了,也是競爭不過大明帝國和南非這邊的企業,都是在虧本賺吆喝,只能夠在寧國內部這邊喘息。

沒辦法,寧王只能夠繼續向大明帝國這邊學習,想要研究大明帝國的發展之道,復制大明的發展。

但是奈何寧國這邊始終都不行,寧王手下的這些大臣很多都是傳統的文官,根本就比不了劉晉、王守仁他們這些人。

最終寧國這邊得出的結論是工業的發展是建立在完整的新式教育基礎上的,寧國如果走工業化道路的話,也必須要發展新式教育。

所以寧王這邊又不得不開始引進大明帝國的新式教育,在漢人當中開始普及新式教育,建立寧國自己的新式高等院校等等。

可以說一個龐大的國家想要發展起來,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方方面面的事情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寧王在大明內部的時候有想過造反,取而代之,但真正到了海外的時候,成為一個國家的王了,他又覺得還是以前的時候當一個閑散王爺更舒服。

治理一個國家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寧國的工業之路一直都走的非常坎坷,磕磕絆絆的,非常的不順心,非常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