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零七章,區域性經濟(第3/3頁)

西域這邊的自然條件是非常不錯的,很適合種植一些經濟作物或者是水果之類的。

像吐魯番這裏,本身就有種植葡萄的傳統,現在更是發揚光大,大量的種植葡萄,然後釀酒和制成葡萄幹,效益也是很不錯的。

還有天山南路這邊,大量的種植紅棗,每到紅棗成熟的時候,漫山遍野的果樹,一款款的紅棗,既然可以新鮮的直接上火車運往京津地區銷售,也可以曬幹了到了冬天的時候再賣,效益也是很不錯。

此外還有種哈密瓜、種香梨的,栽種枸杞的,都是獲得了不錯的效益。

當然最多的還是種棉花的,現在大明的紡織業非常的發達,西域這邊有大量的棉花種植地,不僅僅有漢人的棉花種植園,各部族也是大量的種植棉花。

在這些地方官府的推動下,往往形成了一個個巨大的片區,整個一片區的地方都是以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為主。

依托新修建好的鐵路,所有的特產都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運往關內,為這裏的人帶來源源不斷的銀子。

除了原有的特產經濟作為,在不斷的擴張規模和集中種植之外,西域這邊也是和大明其它地方一樣,都在大量的引種世界各地有價值的經濟作物。

像來自歐洲的櫻桃,因為其極佳的味道,在京津地區非常的受歡迎,價格非常高,故而在大明的山東有人專門從歐洲這邊引種回來,獲得了很不錯的效益。

這傳到西域之後,也有人專門在天山北麓這邊大規模的種植櫻桃,此外還有蘋果也有大面積的種植,形成一個大面積的種植區域。

這就是現在西域的區域性經濟,伴隨著逐漸的融入到大明龐大的經濟體系之中,各部族的生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深入了方方面面,連大家養什麽、種什麽,那都是要根據市場行情來走的,而不是再像以前那樣僅僅只是為了生存下去,非常簡單、粗暴的原始經濟模式。

“哈密的哈密瓜、吐魯番的葡萄、天山南路的棉花和紅棗,天山北路的蘋果和櫻桃~”

“這西域的經濟是越來越離不開我們大明了,這樣緊密的聯系,才是最牢固的統治,縱然是想要脫離也已經不可能,因為一旦脫離,他們的日子根本就沒有辦法過下去。”

朱厚照仔細的總結著,一下子就看出了其中最關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