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軍費開支從內帑出(第2/4頁)

“我想這一套政策下來,絕對不會說招不到人,對於當兵的人來說,家裏的生活也可以有保障,退伍之後也能夠有個安排。”

“最後一個關於開支的問題。”

張懋事先就已經和劉晉關於這個義務兵役制度討論了很久,方方面面的內容都討論清楚了,所以面對劉健的問題,他是應答如流,幾乎想都不需要就知道該如何去回答。

“實行軍戶制度,朝廷確實是可以節省很多的開支,但是將一支強軍變成農民,朝廷的開支是減少,可是同樣的,我大明的軍隊戰力也是削弱了,以至於草原人屢屢南下劫掠,肆意燒殺搶掠。”

“實行義務兵役制度,毫無疑問,開支肯定會急劇增長,以現在我們大明國庫的情況來看,肯定是難以維持的。”

說到軍費支出方面,張懋並沒有表示反對,而是給出幹脆的承認,新的軍制下,大明朝廷的軍費開支會增長很多。

“想要打造一支強軍,就必須要舍得花銀子投入其中,有付出才會有回報。”

“所以在開支方面,臣以為還是需要陛下您的內帑來承擔。”

說到這裏,張懋很是無奈的說道。

大明朝廷的財政是真的非常拮據,國庫都可以窮的餓死老鼠了,指望大明朝廷來增加軍費開支,那簡直難上加難,即便是能夠增長一些,那也是灑灑水,根本就沒有任何作用。

所以思來想去,劉晉這邊也是覺得這軍費開支這一塊,還是由弘治皇帝的內帑來承擔比較合適。

弘治皇帝現在有錢,有錢的很,如果算是朱厚照的產業,他們父子兩個絕對是大明現在最大的資本家,也是最有錢的人。

跟著劉晉置辦的諸多產業,隨便一個都是下金蛋的母雞,即便是最不賺錢的,也是開辦最早的西山煤業,現在一年也能夠給弘治皇帝帶來幾十萬兩銀子的利潤。

至於像大明第一銀行、密雲鐵廠、長蘆鹽場、天津水泥廠、天津港口、天津造船廠、還有玻璃廠、紡織廠等等一系列的產業,隨隨便便一個一年都可以給弘治皇帝和太子帶來幾百萬兩銀子的收入。

另外還有出海捕魚的船隊,出海經商的船隊,這些也都非常賺錢,特別是出海經商的船隊,每一次往返倭國和朝鮮,都能夠賺上百萬兩銀子。

僅僅是從這裏就可以知道現在的弘治皇帝和朱厚照是何等的有錢了,上次弘治皇帝可以一口氣拿出一百五十萬兩銀子出來,同時還在大明第一銀行裏面存了幾百萬兩銀子,由此可見弘治皇帝的富裕了。

弘治皇帝用內帑來養大明的軍隊,那是絕對沒有任何的問題,一年花個大幾百萬兩銀子下去,弘治皇帝也能夠承受得住。

甚至於再將來,隨著投資的產業越來越多,同時對外擴張,經商的範圍越來越大,在海外建立殖民地、開采金礦等等。

弘治皇帝內帑的收入還會更多,到時候一年賺幾千萬兩銀子,花個千萬兩銀子來養大明軍隊也是很輕松的事情。

“從內帑出?”

弘治皇帝、劉健、李東陽三人一聽,頓時就吃驚的說道。

“對,從陛下的內帑出。”

張懋鄭重的點點頭說道。

“這……”

弘治皇帝一聽,頓時就有點不高興了,這內帑是皇帝的小金庫啊,這養軍隊竟然從皇帝的小金庫出,似乎有點說不過啊。

雖然現在的弘治皇帝也很有錢,但是養軍隊可不是一件小事,開支非常的龐大,更重要的是年年都需要開支,要一支養下去才行。

這也就意味著,一旦軍改之後,這大明軍隊的所有開支都從皇帝內帑出的話,那弘治皇帝的內帑收入每年至少來說都必須要足夠維持軍隊的開支。

現在雖然賺了點銀子,但是長遠來說,能不能一直都賺錢,這還是一個未知數,這可是一個沉重無比的包袱,弘治皇帝可不敢一口答應下來。

“如果從內帑出的話,倒是可以,陛下的內帑據說都已經堆滿了銀子。”

李東陽笑了笑點點頭說道。

你不是要改軍制嗎?

要廢除軍戶制度嗎?

可以啊,實行義務兵役制度很耗費錢財,國庫空虛,根本就難以支撐,你想要改軍制,那就從你皇帝的小金庫出銀子好了。

只要你皇帝願意出這個銀子,那我們是沒有意見了。

甚至於李東陽都在想著,如果真的從皇帝的內帑出軍費的話,那以後制定各項開支的時候,這個數字都要盡可能的往大的方向去走。

服兵役不能白服,四年兵役給個幾十兩銀子不算過分吧,單單是這筆開支,就是一個龐大無比的數字。

一個兵四年給二十兩銀子,募集一萬,四年就要給二十萬兩銀子,募集十萬,四年就要給兩百萬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