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門閥勢大

從本質上來說,所謂治國,就是拆東墻補西墻,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一個龐大的帝國,每天不知會出現多少事件和問題,有的是好事,有的是壞事,有的不一定能解決,只能拖著,有的容易解決,殺人便可,還有的既不能拖,又不能馬上解決,這樣的問題往往是大麻煩。

滕王說的事情,在李欽載看來麻煩不小。

從表面上看,十幾個州縣抗拒種植番薯,問題好像並不大,最壞的情況無非是朝廷舍棄這十幾個州縣不種,對偌大的大唐帝國來說,這十幾個州縣的番薯產量並不會影響太大。

但,那只是表象。

站在李治和朝廷宰相公卿的角度看,十幾個州縣抗拒朝廷政令,問題大了。

說他們造反或許沒那麽嚴重,但他們卻實打實地抗拒中央集權,抗拒天子詔令,這是不臣之舉。

如何解決?

李治下一道旨,把這十幾個州縣的官員全部問罪罷免?

治國若是這麽簡單,人人都能當皇帝了。

如今仍然是天子與門閥精英共治天下的格局,準確的說,在長安城或是關中京畿地區,天子是無可爭議的老大,誰敢不服,下輩子投個好人家。

但在京畿以外的地區,天子與地方門閥基本處於股份制公司的形式,天子當然還是無可爭議的董事長,其他的地方門閥則是大股東。

董事長的行政命令通常情況下,股東們都要遵守並執行。

但若是股東們對董事長有了意見,決定聯起手來抗拒董事長的命令,大家合在一起湊一湊股份,董事長的股份小於百分之五十一,這種情況可就不好說了。

世家門閥族人在長安城裏必須老老實實趴著,天子說啥就是啥。

但到了地方上,世家門閥對地主階級和民間百姓的影響,其實是大於皇權的。

長安朝廷頒下的詔令,地方門閥大多數情況下不敢抗拒,只能老老實實配合執行。

但若是門閥對大唐朝廷心懷怨恚,有心抗拒,那麽朝廷的政令在地方上真的很難推行下去。

眼下江南嶺南道的情況便是如此。

門閥聯手抗拒朝廷政令,偏偏還沒法說他們謀反,盡管他們幹的事確實是不臣之舉。

因為這地方對中央朝廷的軟性對抗,這種事歷朝歷代都有。

上到武王伐紂,下到漢朝的七國之亂,以及西晉的八王之亂等等,其實都是從地方對中央的軟性對抗而開始的。

事件之初,在沒有真憑實據的情況下,由於地方勢力太過龐大,中央朝廷也不便處置。

問罪當地官員也不現實,門閥經營地方數百上千年,本地上任的官員與門閥之間已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或者官員本就是門閥的門客故吏,朝廷動了他們,也跟動門閥沒有區別。

不能打草驚蛇,怕逼反了地方門閥,又不能放任不管,怕門閥在本地坐大,長此以往,朝廷真就失去了對這個地區的掌控。

一個小小的推廣番薯種植事件,稍微一深思,便引發了如此嚴重且復雜的危機。

李欽載有點頭痛了。

李治和武後窮其一生誓要削弱世家門閥勢力,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們對大唐的貽害太深了。

但這對夫妻做了一輩子的事,成效卻實在不大,直到武後逝世,世家門閥的勢力仍然存在。

中華歷史上,世家門閥真正是從什麽時候衰落的?

說來有點諷刺,是黃巢幹的。

沒錯,就是那個天降煞星,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那個反賊黃巢。

起義軍橫掃天下,管你什麽皇室宗親,管你什麽門閥多麽牛逼,落到老子手上反正就是一刀剁了。

什麽家族在地方上多大的勢力,什麽多少精英出自門下,在黃巢的眼裏全特麽是兩腳羊,只有肉柴和肉嫩的區別。

中央朝廷歷經數代,文火溫治都沒幹成的事,黃巢一把刀給搞定了。

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李欽載的表情有些凝重了。

“有點棘手,不是問罪幾個官員能解決的。”李欽載苦笑道。

滕王瞥了他一眼,哼道:“還用你說?若真只是問罪幾個抗拒政令的官員就能解決,本王用得著千裏迢迢從江南趕回長安?”

“這十幾個州縣已被江南各大望族經營成了鐵板一塊,州縣官員大多出自江南望族門下,他們抗拒種植番薯自是當地門閥的授意。”

“若只是撤免這些官員,仍是治標不治本,朝廷的政令照樣推行不下去,反而會激化地方門閥與朝廷的矛盾,得不償失。”

李欽載沉思許久,不太自信地建議道:“若換個頭鐵的官員下去,巡察督促種植番薯呢?比如劉仁軌……”

滕王不滿地道:“啥意思?本王的頭不鐵嗎?再大的官員派下去,到了地方上還是用不上力,地方勢力與官員的利益糾葛太深了,任何人到了那裏都會束手束腳,幹不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