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陽奉陰違

農戶供長生牌位這件事,李欽載不贊同也不反對。

個人崇拜其實和迷信是同一個性質,不同的是,被拜的對象不同,一個是凡人,一個是神佛。

李欽載的本質仍是無神論者,當然,是摻了水分的無神論者。

遇到寺廟道觀,也不介意進去拜一拜,見了僧人也不介意布施一點,前提是,拜的寺廟道觀必須靈驗,不然就是詐騙,衙門告他去。

求子求平安求避孕什麽的,可信可不信,態度很隨和,但要是有人說抖腿散財,右眼跳災,那就必須信了。

錢財方面,容不得絲毫玩笑,心誠則靈,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三五年內,番薯應該就能普及整個大唐了,日後若再遇災年,百姓至少不會餓死,總比啃白泥要強。”李欽載嘆息道。

“白泥”指的是觀音土,早在春秋時期民間便已發現,觀音土能充饑,當然,害處也很大。

所謂的觀音土,其實是指制作陶瓷器的高嶺土,看起來很白很細膩,跟面粉一樣,吃了確實能扛餓,但這玩意兒終究是土,不是食物。

吃進腹中再喝水,水與土在腹中融合膨脹成硬塊,無法排泄,吃了觀音土的人,其實命已經丟了一大半了,很多人都會活活脹死。

大災之年,人命如草芥,千裏餓殍的景象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那畫面堪比地獄,慘不忍睹。

所以李欽載發現番薯糧種的意義,其實是非常偉大的。朝堂上的官員們錦衣玉食,不曾經歷疾苦,或許覺得它就是一種新的糧食。

但在民間,那些經歷過饑荒的普通百姓,卻比官員們更清楚番薯這個物種的分量。

它不擇地,旱澇皆可種植,也不需要精心伺候,種進土裏迎風就長,而且產量驚人。

千年以後的辮子朝,人民被統治者奴役得那麽淒慘,但辮子朝的人口卻仍然破億,達到中國歷史人口的巔峰。

那不是因為統治者多麽了不起,而是因為番薯這種新糧種被引進了中國,在當時繁重的苛捐雜稅之下,它的存在仍然養活了無數人,這個苦難的民族才得以繁衍下去。

百姓們在家裏供上李欽載的長生牌位,其實一點也不過分,唯此才能表達百姓對李欽載感恩的心情之萬一。

翁婿倆隨口聊著番薯推廣的事,但李欽載說到這裏,滕王的表情卻閃過一絲陰霾。

“丈人咋了?小婿剛才說得不對嗎?”李欽載好奇問道。

滕王搖了搖頭,沉聲道:“自古以來,人禍往往比天災更可怕,老夫這兩年走遍大唐的河山,方知地方子民處境之難,百姓之疾苦,可比禦史們奏疏上說的嚴重多了。”

李欽載皺起了眉:“丈人是遇到什麽事了?”

滕王沉默半晌,低聲道:“番薯是好東西,各地州縣百姓只要種下了,等到收獲之時,沒人說它不好……”

“然後呢?”

滕王語氣漸冷:“但有的州縣,卻連試種都不願,老夫從長安帶去的糧種,也被他們扣留在官署,根本不發給百姓,反倒是非議老夫折騰,貽害民生。”

李欽載睜大了眼:“哪個州縣,竟如此大膽。”

滕王冷冷道:“江南道,嶺南道,十余州縣官員,皆抗拒種植番薯。”

李欽載表情嚴肅起來,推廣糧種是大事,容不得絲毫怠職瀆職。

地方官員竟敢做出抗拒種植糧種的事,顯然事情的背後並不簡單。

“江南,嶺南?”李欽載皺眉喃喃道。

這兩道可是氣候宜人,耕地面積廣袤的地帶,同時也是大唐的糧倉,問題出在如此重要的地方,這是要當作大案辦的節奏啊。

“丈人可知,當地官員為何抗拒種植新糧種?”

滕王冷笑:“十余州縣的官員,他們的理由出奇的一致,說是江南嶺南每年提供朝廷的糧賦財賦,朝廷軍隊征戰的後勤糧草也多出於江南嶺南,地方官員責任重大,不敢冒險試種新糧種,害怕收成不好,他們會被朝廷問責。”

李欽載想了想,道:“理由勉強說得過去,但他們周邊已經試種番薯的州縣,這兩年的產量他們也應該聽說了,難道還無動於衷?”

滕王冷哼道:“他們說了,不見朝廷正式的政令,他們試種新糧便是逾矩,會被禦史參本。”

“尚書省沒頒下正式的政令嗎?”

滕王瞥了他一眼,道:“是你發現的新糧種,為何對此事一點也不關心?”

“兩年前尚書省便頒文了,可薦各地州縣適當試種番薯,本王奉旨巡察各地,當地官員當配合行事。”

李欽載皺眉道:“既然尚書省頒了政令,他們為何不遵?”

滕王嘆道:“你沒聽仔細,尚書省頒下的不是正式的政令,而是推薦,建議各地試種,既然是建議,當地官員自然可聽亦可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