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從現代穿回民國23

滬市女子中學是華國第一所女子教會學校, 坐落在樓層掩映間,整體呈古希臘建築風格。

學校完全按照美國式方式進行教育,除了必修課外, 還有宗教活動和各種選修課。

英語教學也是學校學習的重要內容。

葉鶴棲性格開朗, 成績優異,開學沒多久就完全適應了學校裏面的環境,結交了幾個好朋友。

這些朋友裏,和葉鶴棲玩得最好的,是她的同桌桑佩珍。

桑佩珍家學淵博, 幼年曾跟隨父親遊歷西洋諸國,見識不俗,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葉鶴棲經常拉著桑佩珍一起練習口語。

有一回,姚容聽到葉鶴棲在家裏練習英語。

等葉鶴棲結束練習後,姚容提出自己也想學習英語。

經過大半年的學習, 姚容已經掌握了大多數漢字常用字, 日常讀寫都很順利。她也不打算成為什麽大文豪,學習主要還是以實用為主。

在這個時代, 英語就很具有實用性。

葉鶴棲自然樂見其成。

在學校的生活逐漸步入正軌後,葉鶴棲也終於構思好了小說劇情, 可以嘗試進行寫作。

身處於這個時代的人民, 很難想象,這個滿目瘡痍的國家, 居然只花了一百年的時間, 就實現了經濟騰飛和民族崛起。

但這就是華夏文明。

它也許落後過, 但它本身蘊含著無窮的力量。

抗美援朝時期,美國曾經繪制過這幅非常著名的宣傳畫, 畫上有這樣一句話——

人的身軀能把河流阻塞嗎?

他們將美軍比作了那滔滔不絕、勢不可擋的洪水。

然後他們用飛機將這幅宣傳畫空投到志願軍陣地上,想要以此來瓦解志願軍的戰鬥意志。

在西方人眼裏,他們覺得洪水是上天對人類的懲罰,而上天的意志是不可被凡人戰勝的。

所以諾亞方舟裏,神明降下洪水消滅惡人,只給好人留下逃生的希望。

可是華夏文明,總有普通人為民成神,所以大禹三過家門不入,所以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千古不朽。

所以一個積貧交弱百年,剛剛擺脫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真的戰勝了世界第一強國。

所以54年長江特大洪水,98年全流域特大洪水,真的有一群人視死如歸,用自己的身軀擋下洪水。

隔著數年光陰,隔著數十年光陰,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一次又一次回應了當年美軍的質問。

鏗鏘有力,在漫漫歲月長河中無盡回響,余音繞梁。

即使是在遙遠的封建王朝時期,某地突發災情時,朝廷也是需要賑災的,帝王也有可能要下罪己詔檢討自身過錯。

如果朝廷毫無作為,百姓奮起反抗也是常有之事。

但在西方呢?

有哪個國家的軍隊會去救災。

有哪個國家的軍隊在救災時不帶武器。

有哪個國家的十萬軍隊能夠為了不驚擾百姓,入滬不入戶,在下著大雨的寒冷夜晚,按隊形睡在馬路邊上過夜。

如果一個文明,在面對天災、面對大自然的偉力時,沒有選擇屈服,沒有束手就擒,而是將天災、將大自然視作對手,那它必定是不可戰勝的。

葉鶴棲在思考了很久以後,打算以主人公的視角,用片段化故事的方式,去呈現一百年後的華國。

偶爾也會用一些傳承下來的老物件,比如說老照片,斑駁的槍彈,染血的旗幟,去串聯起一百年前和一百年後的人物,讓兩個時空的人物,以這種特殊的方式進行對話。

葉鶴棲想要通過這種方式告訴所有看過這本小說的讀者:

我們這一輩人不會生活在這樣的國家裏,但我們的後輩可以。

我們這一輩人也許等不到紅日初升,但沒有關系,我們正在做一件正確而偉大的事情。

我們應該知道,我們是為了怎樣的理想而奮鬥,我們是為了怎樣的理想而犧牲。

***

在葉鶴棲忙著學習和寫作時,姚容也沒有閑著。

在貝漣的引薦下,姚容聯系上了一位有意轉讓服裝廠的商人。

這位商人姓何,是個富二代,家裏是做紡織廠生意的。

他從國外留學回來後,自覺見多識廣,於是開啟了富二代創業之路。

家裏是開紡織廠的,那他就自己開個小服裝廠生產洋裝吧。

但是華國人生產的洋裝,沒有西洋人生產的洋裝好賣,在賠得血本無歸後,何姓商人只好及時止損。

對方開出的價格略高於姚容的心理價位,不過漫天要價坐地還錢,雙方你來我往談論了兩次,在姚容承諾未來三年的生產原料都從對方家裏的紡織廠購買後,這才以一個偏低的價位順利接手了服裝廠。

趁著周末放假,姚容帶著葉鶴棲去服裝廠轉了轉。

服裝廠所處的位置並不偏遠,門口有一間小屋子,姚容打算將小屋子改造一番,用來售賣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