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3/3頁)

老皇帝上城頭,做了一番緬懷,還特地給人上了一炷香。當然了,區區周行逢是受不起老皇帝一拜的,當年還是個結據對抗王師的藩鎮,老皇帝拜的,只是當初那一段崢嶸歲月罷了。

從嶽州赴長沙府,還是乘舟,讓老皇帝頗為感慨,南下以來不到兩月的時間,坐了他六十年不曾坐的船。

自巴陵,出長江,過洞庭,逆湘江南下,迢迢兩百余裏水路,便抵長沙。以洞庭為界,分荊湖南北,然而僅隔一湖,兩道所呈民風差異卻極大。

究其原因,或許在於湖南的人口構成復雜,其中包含有大量外來人口。當初平楚之後,湖南之地一片凋敝,滿目瘡痍,人口銳減,有統計人口不足百萬。

其後,便迎來了長達十數年的荊湖南道發展復興,而人口政策,則是其中最根本的一項政策。早年的荊湖南道官員,自道司以下,無不積極求變,對內鼓勵生養,對外則大肆招攬,流民、難民,蠻民、夷民,甚至山賊、盜匪,只要是人,照章全收,葷素不忌。

發展到如今,可以說,湖南超過半數的人口,都來自外道州,這也造成了湖南的多元文化、復雜民情,而其中呈現得最顯著的,當然是長沙城。

過去的近四十年,幾經兵燹的湖南,算是從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從邊歸讜、昝居潤,到趙匡義、李昉,再到如今的郭信,僅從用人,便可知道朝廷對於湖南的重視。

同時,荊湖南道也是朝廷大力開發湖廣地區的開端,幾十年下來,更是一個最顯著不過的標志了,成績斐然。

經濟發達,人口充盈,文化繁榮,早在十年前,便有“湖廣熟,天下足”的描述了,固然有過譽的嫌疑,卻也展現著兩湖的發展。

相比之下,湖南走到如今,要更加不容易,畢竟基礎要薄弱些,而大漢的荊湖南道,也堪稱有史以來開發程度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