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重拾(第3/4頁)

信陽自然不會是目的地,那裏這段時間的熱鬧,老皇帝也有所耳聞,對於那種激增到有些虛假的繁榮,他已經不敢興趣了,相反,等回京之後,倒可讓人關注一下信陽又是怎樣一番光景。

余者,只有應山、羅山二縣了,二者相較,自然傾向於羅山,否則帶王欽若的意義就不大了。

信陽是稱得上魚米之鄉的,人口充盈,物產豐富,風景也不錯,有山有水,有湖有茶,還有故事,這些同樣是泰康宮選址的重要考量因素。

不過,同為申州下轄,羅山的情況就有些不那麽盡如人意了。首先便是交通,老皇帝向來以大漢“直道”而自豪,那些寬闊而平整的大道,就像一條條血管,聯通著大漢各地,傳達著來自中樞的指示命令,也是大漢中央集權的重要象征。

但事實上,直道的修建,也僅止於大漢主要城市以及一些交通要害之地。迫於現實條件,在交通建設方面,大漢實則才走出一小步,並且這些年,在直道的修建上,是越修越敷衍,在修築成本顯著下降以及修築技術提升之前,是很難再有大突破了。

從信陽到羅山的交通,實在是一言難盡了,水陸交通都有,獅水由西南向東北,綿延流向羅山,這是很多人出行的第一選擇。至於陸上官道,狹窄且不規整,多凹陷、斷裂、坑窪,走一遭,胃都能被顛空。

時值雨季,暴雨連連,道路更長期處於泥濘狀態,選擇走陸路的老皇帝,也被折騰了個夠,騎馬累,坐車也不輕松……

當時就發出感慨,大漢在修橋鋪路之事上,還需努力。

羅山縣只有兩成的平原地區,主要分布在淮河、獅水流域,耕地面積則更少,全縣在籍耕地不足十二萬畝,人均倒是有個四畝多,但人均這種數據,看看即可,如何能反應真實水平。

這還是紙面上的數據,而據王欽若交待,即便加上那些隱匿的土地,也很難超過二十萬畝。

在籍耕地中,還得刨除一部分拋荒的地,這一點引起了老皇帝注意,在這和平時代,人口滋長,只會嫌土地少,無災無害時,怎麽還會有拋荒的情況發生。

王欽若的回答直接讓老皇帝沉默了,原因很簡單,耕地人口的爭奪……同全國大部分地區一樣,羅山縣在過去三十年,經過了一次人口激增,到如今,全縣在籍丁口已然超過三萬五千人。

而這些人口中,那些精壯的勞動力,則是任何時候都不嫌棄多的,而在對這部分精華人口的爭奪之中,地主老財們有恒心,官僚隨著職位的調遷,卻少恒志。

幾十年下來,便眼瞧著,自耕農的不斷減少,在籍田畝的減少,卻伴隨著人口、耕地的整體上升,多出來的人口、土地,自然被那些豪強地主給消化掉了……

王欽若對老皇帝自無什麽可隱瞞的,把他所了解的羅山縣過去三十年發展概況一講,頓時引得老皇帝大怒。

一直以來,老皇帝都自認為在和那些官僚、地主們鬥,在和土地矛盾鬥,在和那幾乎不可阻擋的歷史發展趨勢抗爭。

為此,他也著實做了不少事,進行了大量改革,但羅山縣的情況,再一次啪啪打他這張老臉。他以為的,為大漢帝國、為劉家江山夯實的基礎、增強的底蘊,還真只是一廂情願。

老皇帝十分憤怒地質問王欽若,他們這些地方官在做什麽,對於這些反復之豪強,為何不加以打擊,以正官府威嚴。

王欽若的回答很大膽,也很實在,流官豈能與世族相抗。過去,不是沒有強勢的知縣、縣令,但能壓一時,一旦調走,換個人來,只要稍微弱勢一些,就難制約,更可怕的是,一些人幹脆選擇與地方豪強媾和,以求名利、政績,甚至連統治治安都需其配合。

老皇帝心知,王欽若說得在理,比起幾十乃至上百年紮根的宗族豪強,一任三至五年的縣官,想要長久得壓制住地方宗族豪強,的確是不容易。

而流官制,又是中央集權朝廷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在這方面,只能取其大利,忍其小害。而官府與豪強之間的角力,也只在短期保持一個動態平衡,從長期來看,地方宗族豪強勢力的膨脹,卻是難以避免的。哪怕是那所謂的平衡,還得在中央權威強勢的環境下。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對老皇帝這樣的人來說,想要讓他認可接受,也是千難萬難。心裏憋著不爽,便想著發泄,老皇帝問道:“聽聞那羅山知縣任上表現不錯,他對宗族豪強,又是如何一套治理辦法?”

在這一瞬間,王欽若心知,馬知縣的前途命運或許就在自己三言兩語之間。念及那也馬青氣勢沖沖闖入家宅帶走自己的情景,王欽若很想在這裏報復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