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2/2頁)

當然了,這個人數是在去年才攀升的,就是考慮到泰康宮的存在,同時,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信陽也作為武德司在南北交通線上的一個情報樞紐,自然受到重視,人員配備也就齊全。

原本王玄真是打算明日再聽取下面的匯報,但老皇帝有交待,今夜就得動起來了!一路深思,王玄真目光沉凝,臉上也是一副嚴肅而謹慎的表情。

老皇帝的吩咐,多少有那麽些隱晦,但王玄真幾乎在頃刻之間便領會到聖意了。顯然,申州官府今日搞的迎駕陣仗,非但沒能取悅老皇帝,反而引起了懷疑。

而王玄真思考的,並不是要去調查什麽,而是去要上報什麽,怎麽上報。申州地方的民情,王玄真實則很清楚,甚至早就知道了,就知州劉繼謙那種天怒人怨、勞民傷財的搞法,民間哪兒得和諧。

此前之所以不上報,當然是因為王玄真心存顧忌,而最大的顧忌來源,還是老皇帝。王玄真的政治嗅覺告訴他,有些事情是要講“先後原則”的。

在過去兩年多,申州最重要的差事是什麽,避暑行宮的修建。甭管劉繼謙是如何急功近利,壓制剝削,但他都在完成上命,全力支持,只是做法“操切”了些。

在行宮沒有興建完成之時,他若是貿貿然上報,把申州這攤子事捅出來,那不是在打皇帝的老臉嗎?誰要建離宮,這是最初的問題,也自然而然地與申州等地的官民困弊相聯系起來。

屆時,行宮還修不修了?很多事情,大夥都知道,但都不說,不說,也就約等於不存在了。比如申州問題,不同於一般的貪腐抑或盤剝百姓,這是與老皇帝天子威儀掛鉤的,行事之前,王玄真必須得考慮其中的政治風險。

一直以來,皇城司的職責與義務,都貫徹著一點原則,為皇帝服務。在武德司諸項事務內,第一等的要務,永遠是皇帝的差遣,再次就是危害皇權與國家安全的輿論、陰謀、叛亂等等。

至於地方官員的行事作風,如何貪暴等等,則不在武德司的重點監察範圍之內,過去每一次大反貪,武德司基本都深入參與其中調查,最主要原因也是來自皇帝的授意不能違背罷了。

基本上,官僚們如何窮兇極惡,地方的武德司吏員們是不大管的,管也管不過來,畢竟沒有治權,只是默默記錄,揀重大的上報。真正重視起來的時候,也基本意味著事態已然危急……

似申州之事,已經嚴重影響到民生安定,騷亂或許就在須臾之間,但是,站在武德使的角度,非但不能上報,還要幫襯著維穩地方,監控民情,以免發生騷亂。

王玄真也不怕被責欺君,天下這麽大,武德司機構也那麽龐大,收到地消息情報更是浩如煙海,有所疏漏也是正常,頂多向老皇帝自請一個失職之罪。

此時,王玄真甚至懷疑,對於申州的情況,老皇帝之前是否當真一無所知?他覺得,更大的可能,是老皇帝心裏清楚,只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先裝個糊塗罷了。

等到如今,行宮建好了,啟程駕幸了,見到申州士民百姓的苦楚,方才“幡然醒悟”,明察秋毫,適時地翻一翻舊賬。

這樣的猜測,實在有些犯上,把皇帝陛下也想象得太過腹黑與不堪了,但是作為武德使,大漢天下最大的情報頭子,做出這樣“理性”的懷疑,不也是很合理的嗎?

而對王玄真而言,過去不便提,如今老皇帝親自問起,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情況變了,不只要上報,還要充分詳細地匯報,匯報時,連情緒都得把握好,得表現出一定的憤慨與沉凝。

至於匯報前需要“調查”多久,王玄真琢磨著,以2-3天為宜。武德使那靈活的立場是格外堅定,尤其在服務皇帝方面,體現著一個矛盾統一律。

不得不說,皇帝怎麽做皇帝,臣子就怎麽做臣子,皇帝的作風,也往往是下面臣子處事的風向標。

若換作以前,老皇帝還是那個英明神武的一代天驕,王玄真哪會有猶豫,哪敢有這麽多的小心思與花樣,早就照直匯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