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行宮(第2/2頁)

高瓊其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雖然不通文理,但腦瓜子靈活,見識有格局,辦事尤其是辦成事的能力極強,當了兵部尚書之後,軍政事務處置得井井有條,毫無滯澀,這又是一個讓人刮目相看的人。

同時,高瓊也不能算是個循規蹈矩的人,甚至有些混不吝,察覺到劉規想要從兵部薅羊毛。做法也比較偏激,直接率眾堵人,劉規扯老皇帝的皇旗,高瓊也不懼,拉著劉規就要去找老皇帝評理,把他嚇得夠嗆,不情不願地掏了五萬貫,方才了結。

就這,高瓊還連呼虧本,說是看在少府監的面子上,才給了“優惠”,那不要臉的架勢,連劉規都嘆服不已。當然,事情最後還是傳到老皇帝耳中,結果則是,高瓊則因盡忠職守得到了一件錦袍賞賜。劉規被叫去斥責了一頓,也僅此而已。

火藥耗量巨大,木料、石料、漆料更是成批地往雞公山輸送,其中所需的人物力,是可想而知的。除各類工匠之外,行宮工程前後征調勞力達十萬人次,哪怕在兩淮洪水泛濫之際,也保持著至少五千人繼續施工。

比較關鍵而深刻的,是工匠、民夫們的死傷,官方數據,各種工程意外致死者,126人,但實際上死了多少人,少府、工部到現場的監工官吏以及提供民夫的地方官府,都是諱莫如深。草率地估計一下,在官方數據的基礎上,翻個十倍。至於受傷的,更難計其數。

而花費了巨大代價建造而成的行宮,自然是要享用的,否則那麽多人財物力,豈不白白浪費了。於是,才立夏,老皇帝便下詔,南幸行宮,當然,詔書的內容主旨是皇帝關懷兩淮百姓災後恢復情況,親自前往視察撫慰……這同樣也就騙騙愚民,依老皇帝早年巡視地方的風格,就沒有把半個後宮與三分之一個朝廷都帶去的。

行宮起初取名太康宮,不過,或許是心虛的緣故,老皇帝不大滿意,因為容易讓人聯想到晉武帝司馬炎的“太康時代”,而所謂的“太康之治”是怎樣的狀況,稍微讀點史的人都知道。

於是,老皇帝禦筆親題:泰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