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補漏匠(第2/2頁)

事實上,西北官場之弊,屢禁不止,甚至鬧到治權旁落的結局。尋根究底,毛病又是出在老皇帝身上。

無他,老皇帝越老越急,每有事,就喜搞運動,搞株連,擴大打擊面,進行大面積清洗,這樣搞,怎能不出問題。

操切的行事,固然能解一時之弊,但帶來的後遺症就不能憑老皇帝的意願消失了。在當前信息、交通的限制之下,行政效率本就低下,還在西北大搞特搞,不正是讓地方豪強擡頭的機會嘛。

與之相比,還是太子劉旸那種穩中有進的做法,更適合當下的大漢,做法不同,但最終目的也能達到,同時也更符合“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道理。

大漢的政治,應該更加趨於理性,而不應由老皇帝隨性胡來。而大漢的政治規則,本是由劉皇帝而發,但如今,很多規則都被他自己打破了,這對大漢的政治生態來說是十分不利的。

不得不說,老皇帝已經不太適合繼續統治這個帝國了,由老皇帝而產生的各種問題,已經深重地影響到帝國,影響到整個帝國的方方面面,而太子的補漏,事實上已經開始了……

比起河、隴整肅,還有便是老生常談的稅改問題了,雖然已經沒有那麽轟轟烈烈,但對帝國的影響顯然要更為深遠。

距離稅改,已經進行三年了,到今年,已經在全國全面展開了,同時,各種問題也開始集中爆發了。最顯著的問題有兩點,一是來自地方的阻力,依舊存在,不敢當面與朝廷相抗,但迂回周旋的招數是層出不窮。

就拿土地清丈來講,朝廷數次下詔,讓諸道州把清丈結果匯總上報,但至今為止,也只有京畿、河南、榆林、江南四地做到了。

其余道州,要麽是沒完成,要麽是上報的數據不實,看著都假的那種,最過分的還得是河隴,三年了都還沒有開始,問就是“西征”的原因……

申斥也好,懲罰也好,地方上總有話說,當然,這個問題普遍,但總有解決的一天,終會得出一個讓朝廷滿意的數據。

相較之下,第二個問題就要讓人頭疼得多了,那便是稅改官吏的問題。任何改革,任何政策,想要推行,都離不執行人。但是,執行人的素質是參差的,以及對政策的理解也有高低,到了地方,自然也難免群魔亂舞,而最讓上頭惱火的,就屬那種的陽奉陰違以及故意曲解者。

今年以來,不管是監察機構,還是地方舉報,關於稅改官僚們“胡作非為”的彈劾,是如雪片般飛往政事堂。

其中,固然有對改革派的抨擊,有諸多不實之處,同樣,有許多人、許多問題也確有其事,看得讓人肝火旺盛。

而太子劉旸所提到的“錢、姚、王”三人,就是在地方,政績出眾,官聲很好,同時在稅改上成效顯著的三名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