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2/3頁)

這自然不是劉昉軟弱了,屍山血海中闖出來的統帥,榆林平亂更是殺人如麻,堅毅更是在劉昉身上貼了幾十年的標簽。

之所以采取沉默、避讓的態度,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劉昉不願意兄弟鬩墻!對於敵人,劉昉對付起來可以毫無留情,但他不願意把自己的能力與實力用來對付自家親人。

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那就是如果劉昉真想搞事,就絕不是劉旻那些小手段能擺平的。旁的不提,安西都督府仍舊是大漢體系中的一員,從制度上來說,還是受到洛陽朝廷監管,哪怕這種監管能力已經很薄弱了,但大義這種東西,在漢家的文化體系內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有足夠實力支撐的情況下。

而在大漢,劉昉與劉旻之間的地位與威望,孰高孰低?這個問題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劉昉在碎葉登高一呼,目前的安西將士們會站在哪一邊,這也是說不準的。

有資本、有實力,那麽對劉昉退讓的反應,或許就只能用顧全大局來形容了。西征大業至此,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劉昉又何忍因兄弟之爭,而讓外敵逞隙,使十數載百戰之功付諸流水!

同樣的,劉旻也清楚問題的嚴肅性,更知道四哥劉昉的實力與威望,因此,防歸防,但還是十分克制的,明面上,對劉昉的尊重也從來不打折扣。

而劉旻要在安西進行這一系列改造、改革,又何嘗不是加強其對安西的掌控,以備將來,到分封之時,分享最大的一塊肥肉?

問題已然出現,克制終究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一旦克制不住,爆發出來,產生的後果也只會更嚴重。

事實上就是,劉昉、劉旻、劉曄這三兄弟間,嫌隙已生,劉皇帝在安西吹的“分封”之風,把皇子紮堆往安西派,非但沒有形成合力,反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離心背德。

造成如今安西內部牽扯的局面,並且越來越嚴重,尋根究底,問題還是出在老皇帝那邊,無他,想當然耳。

現實是,安西是劉旻率領西征將士浴血奮戰打下來的,雖然朝廷的支持占了很大比重,但他的統率也是功不可沒的。

劉皇帝一個念頭,就要對安西進行分封,讓劉昉、劉曄兄弟來享受十數年開拓成果,除非劉旻是聖人,才能沒有情緒。

要知道,就連安東那邊,稍微從安東割了土地、人口給饒樂國,劉文淵那些人都很是不滿,安西這邊出現類似的怨言,也不奇怪。

同時,也怪劉皇帝事前交待不清,對安西的主次不曾確立,對劉昉的定位沒有明確,甚至安西的分封都沒有成熟的方案。這樣的情況下,產生多少的問題與矛盾,都在情理之中。

如果沒有分封這档子事,只是西征,兄弟倆未必不能再像二十年前那樣,齊心協力,赴湯蹈火,共建功勛。

又或者,從一開始,就把分封明確定下,把地盤劃分好,那同樣也不會有這攤子事。大局定下,即便劉旻有所不滿,還能真反抗,屆時,三兄弟只有報團取暖,一起安西生存打拼下去。

但劉皇帝之所以沒有像安東、饒樂那般直接分封,理由是時機還不夠成熟,但什麽叫成熟,說到底,還是劉皇帝覺得目前的安西地盤太小了……

朝廷對安西的開拓經營,更像是開了一個“分公司”,用來分給幾個兒子,作為補償。如果朝廷這個“總公司”繼續大筆投入資源,支持西征,擴大“安西分公司”的規模,那麽還能繼續按照預期走下去。

但是,朝廷政策之大變,幾乎就在須臾之間。突然這麽一天,洛陽來信了:朝廷放棄西征了,你們先自己玩吧……

結果自然是成串的連鎖反應,劉氏“三王”之間的矛盾,只是其一罷了。

誠然,中亞地區廣闊天地,一路向西,大有可為。但現狀是,安西的盤子只有這麽大,卻有三個王來分,怎麽能夠?

而一旦分家,要想並力相向,理想狀態下自然是未來可期,但具體實施,何其難也!就是親兄弟間,也要明算賬!

曾幾何時,劉昉、劉旻曾一起隨軍北伐,遠赴漠北,輕騎絕域,出生入死,百戰歸來。而劉曄當年,請命從征平叛,也是以劉旻作榜樣,要做少年英雄,在榆林時,也是在劉昉的統帥下……

然而如今,三兄弟之間的關系,竟到如此微妙的地步,思之也實在令人唏噓。

劉昉也確實是唏噓不已,滿臉的悵然,沉浸在安西局勢思考中的劉昉,突然被一聲驚喜的呼聲打斷了:“末將參加大王!”

擡眼看,只見街左,一名偏將甲飾的軍官,正滿臉恭敬地向他行禮,方正的面龐間,忍不住喜悅。

劉昉微愣,打量了下,發覺對此人沒有印象,據馬而坐,問道:“你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