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3/3頁)

秉政多年,劉旸可太清楚那些官僚的本性,真要來這麽一招,到了地方,怕用不了多久,便又變成一項弊政了,“捐款捐資”,稍微操作一下就可以變成一項雜稅名目,而收上來的稅,大概率是不會用到名義上的安西的。

河隴的弊政,與這是大出一轍,蘭州刺史王龍就是這麽幹的,用支持西征名義籌集的大量物資、款項,投在安西的不足一成,余下九成都被上下一幹人等給分幹凈了……

也正因有這些經過充分考量、權衡的措施,對於此次停罷西征之政的決議,劉皇帝才沒有多話,而是默認支持。如今,對王明的任命,就又一次考慮到老皇帝的感受了,劉皇帝也體會到了那份尊重,那張醜陋的老臉上,自然露出笑意。

瞥了劉旸一眼,劉皇帝說道:“王明國之重臣,清廉幹練、勞苦功高,河西之弊,他固然有監管不力的責任,但鬧到如此積弊禍民,定是那些貪腐蛀蟲的原因,這些情況,你是要看得明白了。

當今朝廷高層,允文允武的人,實在是不多了,王明就是一個。以他的資歷功勞,也早就可以登堂拜相了,是朕把他壓著,讓他在河西給朕補漏。

這些年,河西若沒有王明,劉旻那小子在安西,豈能取得如此成就?

朕對王明,是有虧欠的,就是京畿之任,也不算多高!”

聽老皇帝嘴裏滿是對王明的認可與贊賞,劉旸心中也不禁生出點點漣漪,要知道,當年劉皇帝可還嚴厲申斥過王明,差點將之免官奪職。

如今的這份信任與看重,在劉旸的解讀中,恐怕還是那個問題,西征的“緣起緣滅”,劉皇帝在意的,還是他自己的顏面與權威。

不過,從他的態度來看,自己此番與趙普的處置,是判斷對了,甚合上意……

“臣與王公有過幾次談話,在施政、馭民之策上,確實經驗豐富,有諸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劉旸微低著頭,謙遜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