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2/2頁)

但如今,就連為吏都不是想去就去的,天下太平了,社會穩定了,教育也恢復了,讀書人才在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後早已形成井噴之態。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對地方官府而言,也不缺做刀筆吏的人才,甚至於,為吏都得搶著來才行,而這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普通人邁入仕途最高的一道門檻。

過去,因為劉皇帝提倡重實務這一條,引起來諸多非議,對於很多傳統士人而言,這樣的變革幾乎是無法接受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支持、維護這一條了,理由還是拿著劉皇帝那套實幹理論。

在這層表象之下,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既得利益者們發現,實務考試簡直是為了他們這些人量身打造的,對於權貴而言,不論在學識還是經驗上,他們的子弟絕對是碾壓普通學子的,也只有考實務,官僚的兒子繼續成為官僚的可能才更大……

正因為在後續的觀測中,劉皇帝發現了這個苗頭,才在後續的升遷條例中,給了普通吏員直升命官的機會,每年吏部的升遷名單中,都有一項指標。

然而,這同樣有個前提,你得是吏,還得有出眾的能力,過硬的成績,否則一切還是空談。而康保貞走的正是吏轉官這一條路,倘若他們能做得更細膩些,更耐心些,吃相不要太難看,就算是皇城、武德,也是難以輕易察覺的。

劉皇帝一個“理想化”的考慮,使得大漢誕生了一套新型“九品中正制”,並且這一套,比唯出身論要高明得多,畢竟,“唯才是舉”難道還不正確,還不公平嗎?這個道理,放在哪裏都說得過去,都能振振有詞。

對這些,劉皇帝也不是不知道,只是一方面不願自打其臉,另一方面也沒有糾正的理由。相比於已經出現的階級固化,他更不希望出現一些只會奉聖人之言為圭臬的書呆子,那於國無利,做學問他不管,當官還得真抓實幹。

對於當下的士林而言,他們的日子,一定程度上甚至比三代亂世還要難過,那個時候還能期待聖主誕世、撥亂反正,如今,隨著劉皇帝越當越久,他們那些人對國家的影響力也在不斷下降。

對於有產的士紳而言,進入朝廷比起普通人而言沒有那麽地難,但首先得端正思想,得做出妥協,這也是許多人最終的選擇,妥協之後,嘗到甜頭了,便是死命的維護……

同時,劉皇帝也有種破罐破摔的心理在裏邊,要固化,就當固個徹底,最好保證他劉氏的皇位能長長久久地傳承下去。

而這一點,劉皇帝有時候還是信心十足的,至少在他看來,只要大漢當前的體制能夠長久維系下去,大漢的江山便能得到更多的延續。

畢竟,在“實幹優先”的認知不斷被強化推廣之後,大漢的官僚們,不論是貴族官僚還是庶族官僚,不管有多少根深蒂固的毛病,至少在剝削黎民黔首上,都會更加聰明、更有手段也更長久……